
謂宣布教令。铎,古樂器。形如大鈴。宣布教令時,用以警衆者。 明 許譽卿 《仰遵聖谕等事疏》:“竊慮皇上本以懸鞀設鐸之盛心,而令臣下或有箝口結舌之隱慮,故敢昧死上聞。” 清 盧文弨 《散館責難賦》:“置鞀設鐸,覩五聲之在懸;明目達聰,喜四門之鹹闢。”
“設铎”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古代宣布政令或教化時使用铎(一種大鈴狀樂器)警示衆人。铎作為禮器,常在重要場合傳遞權威指令。例如明代許譽卿在奏疏中提及“懸鞀設鐸之盛心”,即體現朝廷廣開言路的政治理想。
在成語“懸鞀設铎”(xuán táo shè duó)中,該詞引申為納谏之舉。古代通過在官署懸挂撥浪鼓(鞀)和設置大鈴(铎),象征君主聽取民意的政治傳統。清代陳熾《議院》中,将此制與西方議會制度類比,體現古代中國的政治智慧。
提到該詞有“物品擺放整齊”的引申義,但此釋義在其他權威典籍中未見佐證,可能為個别語境下的特殊用法,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謹慎使用。
注:铎的形制演變可追溯至商周時期,青銅材質居多,既是樂器也是禮器,在《周禮》中明确記載其用于軍事與政令傳達。
《設铎》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在宗教儀式或莊重場合中敲打懸挂的銅鈴。
設铎的部首是金字旁,拆分為金和提兩個部分。金的部首是钅,提的部首是手。
設铎的總筆畫數是13畫,其中金部5畫,提部8畫。
設铎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周禮·夏官司馬·鞞铎》。在古代,铎是一種與宣揚佛法有關的樂器,用于宗教儀式中。
設铎的繁體字為「設鐸」。
在古代,設铎的漢字寫作「設鐸」或「設儥」,以表現其聲音和含義。
1. 佛堂内祈福的人們敲響設铎,鈴聲回蕩在寺廟中。
2. 在莊嚴的儀式上,僧侶手持設铎行進,場面肅穆莊重。
設铎的相關詞彙有:設鼎、設案、設壇、設帳等。
設铎的近義詞是「鳴鐘」,反義詞可以考慮是「止铎」,即不敲響鈴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