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謂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絕、通曉萬物之道的人。《荀子·哀公》:“ 孔子 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 漢 揚雄 《法言·吾子》:“委大聖而好乎諸子者,惡覩其識道也。” 明 李贽 《題孔子像于芝佛院》:“人皆以 孔子 為大聖,吾亦以為大聖。”
(2).稱帝王。《呂氏春秋·君守》:“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史記·秦始皇本紀》:“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一:“帝曰:‘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蓋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大聖之度,慈厚若此。”
(3).佛教稱佛、菩薩。《法華經·方便品》:“今慧日大聖尊久乃説是法。”《無量壽經》卷上:“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4).謂極有神通。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我女大聖,死經二十三年,猶能與生人交往。”
(5).指小說《西遊記》中的 孫悟空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客言大聖靈著,将禱諸祠……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蓋 齊天大聖 孫悟空 雲。”
“大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道德與智慧達到極緻的人。儒家經典《荀子·哀公》将人分為五類(庸人、士、君子、賢人、大聖),認為大聖能“通曉大道,應變無窮,辨萬物情性”。明代李贽也以孔子為例,稱其為大聖。
古代文獻中常以“大聖”代指帝王,如《呂氏春秋·君守》提到“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亦用此稱頌帝王功績。
佛教中“大聖”是對佛、菩薩的尊稱,如《法華經》稱佛陀為“慧日大聖尊”,《無量壽經》描述菩薩“神通已達”。
泛指具有超凡能力者,如晉代《搜神記》記載“死經二十三年,猶能與生人交往”的“大聖”女子。
最廣為人知的含義來自《西遊記》,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象征反抗權威與追求自由的精神。該稱呼也衍生出“七大聖”等妖族至高稱號。
補充說明
“大聖”在不同語境中可分别側重智慧(儒家)、權力(帝王)、宗教(佛教)、神通(神話)或文學象征(孫悟空)。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