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宣布教令。铎,古乐器。形如大铃。宣布教令时,用以警众者。 明 许誉卿 《仰遵圣谕等事疏》:“窃虑皇上本以悬鞀设鐸之盛心,而令臣下或有箝口结舌之隐虑,故敢昧死上闻。” 清 卢文弨 《散馆责难赋》:“置鞀设鐸,覩五声之在悬;明目达聪,喜四门之咸闢。”
“设铎”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古代宣布政令或教化时使用铎(一种大铃状乐器)警示众人。铎作为礼器,常在重要场合传递权威指令。例如明代许誉卿在奏疏中提及“悬鞀设鐸之盛心”,即体现朝廷广开言路的政治理想。
在成语“悬鞀设铎”(xuán táo shè duó)中,该词引申为纳谏之举。古代通过在官署悬挂拨浪鼓(鞀)和设置大铃(铎),象征君主听取民意的政治传统。清代陈炽《议院》中,将此制与西方议会制度类比,体现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
提到该词有“物品摆放整齐”的引申义,但此释义在其他权威典籍中未见佐证,可能为个别语境下的特殊用法,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谨慎使用。
注:铎的形制演变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青铜材质居多,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在《周礼》中明确记载其用于军事与政令传达。
《设铎》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在宗教仪式或庄重场合中敲打悬挂的铜铃。
设铎的部首是金字旁,拆分为金和提两个部分。金的部首是钅,提的部首是手。
设铎的总笔画数是13画,其中金部5画,提部8画。
设铎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周礼·夏官司马·鞞铎》。在古代,铎是一种与宣扬佛法有关的乐器,用于宗教仪式中。
设铎的繁体字为「設鐸」。
在古代,设铎的汉字写作「設鐸」或「設儥」,以表现其声音和含义。
1. 佛堂内祈福的人们敲响设铎,铃声回荡在寺庙中。
2. 在庄严的仪式上,僧侣手持设铎行进,场面肃穆庄重。
设铎的相关词汇有:设鼎、设案、设坛、设帐等。
设铎的近义词是「鸣钟」,反义词可以考虑是「止铎」,即不敲响铃铛。
鞭丝帽影不白不惟蚩尤旗楚歌之计多余凡笼飞土逐害疯枝负气斗狠坩锅孤帆贵人贱己韩马呵察合该黑金衡轭鸿硕画粉笳管椒瘴吉德竟敢疾驶积贮鞠穷老不晓事龙头论客霾风慢张茂才褭蹄逆告屏窜嵰岭弃堂帐衢关躟躟认人揉错入刼市暨受过宿患损除太一数天术庭阙屯夫脱颖囊锥危途问谏无拂瞎马临池乡属效官小朋友谢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