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雁的意思、木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雁的解釋

《莊子·山木》載: 莊子 行于山中,見大樹因不材而免于被人砍伐;後又見主人選殺不會鳴叫的雁以享客。弟子疑而問于 莊子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處?” 莊子 笑曰:“ 周 将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這是古代道家全身遠禍的處世态度。後因以“木雁”比喻有才與無才。《南史·劉穆之檀道濟等傳論》:“ 道濟 始因録用,故得忘瑕;晚困大名,以至颠覆。 韶 祗 克傳胤嗣,其木雁之間乎。” 唐 權德輿 《八音詩》:“木雁才不才,吾知《養生主》。” 宋 黃庭堅 《贈無咎八音歌》:“木雁兩不居,相期無待遊。” 清 陳大章 《戊子生日書懷》詩:“熊魚自古難兼味,木雁中間可置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典故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詞源與本義

    “木雁”出自《莊子·山木》篇,原文記載:“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後又稱“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由此形成“木雁”的典故,字面指“樹木與雁”,實則暗喻處世需在“材與不材”之間尋求平衡。

  2.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在漢語使用中,“木雁”引申為中庸之道的象征,表達“避禍保身需審時度勢”的處世哲學。例如唐代白居易《詠懷》詩雲:“木雁一篇須記取,緻身材與不材間”,即強調靈活應對環境變化的智慧(典故出處見《莊子集釋》)。這一概念後被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隱逸”與“入世”的辯證讨論,成為文人表達進退觀的典型意象。

  3. 現代應用與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木雁”詞條,釋義為“比喻有才與無才之間”,并指出其承載着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精髓(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第2版)。當代語言使用中,該詞多用于文學評論或哲學論述,例如分析古代士大夫“木雁兩忘”的人生态度(見《中國哲學史》期刊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木雁”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典故,源自《莊子·山木》,體現了道家處世智慧。以下是詳細解釋:

1.典故來源

莊子在山中見一棵大樹因“不材”(無用)未被砍伐而長壽;後又見主人家宰殺不會鳴叫的雁(因“不材”)待客。弟子問莊子應選擇“材”還是“不材”,莊子答:“周将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這反映了道家主張的靈活處世态度,強調根據環境調整自身,避免極端。

2.核心含義

3.文學與曆史應用

唐代劉禹錫在《遊桃源一百韻》中寫道:“才能疑木雁,報施迷夷跖”,借“木雁”表達對才能與命運關系的思考。

4.注意其他解釋

個别資料提到“木雁”象征思念之情(如木制玩具雁),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權威文獻,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采納。

“木雁”主要承載道家哲學思想,強調靈活應世的生存智慧,而非字面意義的“木”與“雁”。

别人正在浏覽...

愛女隘巷白鹿原邊執标季兵操碧傘藏奸暢唓霃霃齒朝之士癡頑老傳叙丹禁丢答東窗事犯敦趣鵝胰幹凈管中窺天寒風鶴立雞群篁徑晦誦煎點将命交瞀瘕氣佳事甲劄驚諕岌嶪技藝渴烏廓清藍礬勞情柳葉篆禮無不答缪篆溺溲牛兵牛鼎配給撲噜忍殿人葠三釁申嚴松花彩蛋貪迷為底唯心主義卧床不起無妄之禍巷野夏秋瑕谪協睦細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