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慮避忌。《魏書·良吏傳·窦瑗》:“ 瑗 案法推治,無所顧避,甚見讎疾。” 宋 範仲淹 《答手诏條陳十事》:“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元年》:“ 竦 ( 夏竦 )任西事,依違顧避,久之無功。”
“顧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顧慮避忌”,指因有所顧忌而回避或忌諱。以下是詳細解釋:
《魏書·良吏傳·窦瑗》
“瑗案法推治,無所顧避,甚見讎疾。”
——窦瑗依法辦事毫無顧忌,卻因此招緻怨恨。
範仲淹《答手诏條陳十事》
“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
——強調為國建言應摒棄私心與避忌。
《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元年》
批評夏竦處理邊事時“依違顧避,久之無功”,指其因猶豫避忌而未能建功。
“顧避”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因複雜人際關系或政治壓力産生的謹慎行為,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敏感問題的審慎處理。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魏書》、範仲淹奏疏等來源。
顧避(gù bì)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對某種事物或情況避之不及、回避或忽視。它表示對某種事物的擔憂、忌諱或害怕,不願意直接面對或處理。
顧避的部首是頁(頁),拆分成“頁”和“壁”兩個部首。它由20個筆畫組成。
顧避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顧”的本義是回頭看、注視,并引申為考慮、關注。而“避”的本義是躲藏、回避。将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表示人們回避某個事物或情況,不去處理或面對。
繁體形式為「顧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顧避并沒有特定的古字形,因為它的出現較為晚近。
1. 他們顧避現實,不願直面問題。
2. 面對困難,我選擇了顧避。
1. 顧忌:擔心、忌諱。
2. 顧慮:擔心、憂慮。
3. 顧盼:注視、期望。
1. 回避:躲避、避開。
2. 逃避:躲避、回避。
3. 規避:回避、避開。
1. 面對:直面、迎接。
2. 應對:對付、應付。
3. 處理:處理、解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