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瘧疾而又洩痢(水瀉痢疾)。 唐 柳宗元 《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 元和 十二年秋七月日,病痁洩卒。”
痁洩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病症術語,指由瘧疾引發的腹瀉症狀。該詞由“痁”與“洩”二字構成:“痁”本義為瘧疾,見《說文解字》“痁,熱瘧也”;“洩”指水谷不化的腹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兩者結合描述瘧邪侵襲脾胃導緻的洩瀉并發症。
從病理機制分析,痁洩屬于瘧疾的兼證,常見于濕熱瘧或寒濕瘧患者。瘧邪阻滞中焦,緻使脾胃運化失職,清濁不分而下行成洩。明代醫家張介賓在《景嶽全書》中提到“瘧痢并作者,當分表裡虛實”,強調需辨明瘧邪與洩瀉的因果關系再施治。清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進一步指出“瘧後洩瀉,多因餘邪未淨”,主張以健脾化濕兼清瘧邪為治則。
文獻依據方面,痁洩的記載可見于《黃帝内經》對瘧疾傳變規律的論述,以及《諸病源候論·瘧病諸候》中“瘧發則先寒後熱,熱則煩惋,寒則戰栗,或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或但熱不寒,或先熱後寒,或變為洩痢”等相關描述。現代《中醫大辭典》亦将其歸入瘧疾變證範疇。
“痁洩”是一個古代醫學術語,其含義和相關信息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醫學術語或相關病症,可參考中醫典籍或專業醫學詞典。
阿公貝賈猜察長翟産難讒孽宬室弛刑辭不達意玳瑁魚得勢丁公鑿井餓薇發悸訪戴返生鳳頭鞋骭瘍挂雷骨革洪烈畫碟黃口孺子化人廠簡字矯士寄頓稽诟九軍赉弼浪走龍門客籮擔麻紡蒙葺門館邈邈明濟密約偷期目亂精迷驽劣飄墜破堅摧剛奇節青罩臊皮詩瓢世掌絲綸實字守道安貧水溲台傅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台司天地主透汗外秧兒王母娘娘五精舍無所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