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安貧的意思、守道安貧的詳細解釋
守道安貧的解釋
堅守正道,安于貧困。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的話。
詞語分解
- 守道的解釋 .堅守某種道德規範。《左傳·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後漢書·桓帝紀》:“杜絶邪僞請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
- 安貧的解釋 自甘于貧窮。《後漢書·蔡邕傳》:“安貧樂賤,與世無營。” 唐 許渾 《送王總下第歸丹陽》詩:“青蕪定沒安貧處,黃葉應催獻賦詩。” 明 邵璨 《香囊記·講學》:“求仁未入 仲由 堂,安貧且卧 顔回
專業解析
“守道安貧”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在貧困中堅守道德原則的精神。下面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詞源和用法,确保内容權威可靠。
一、成語定義
“守道安貧”由“守道”和“安貧”兩部分組成:
- 守道:指堅守道德、正道或信仰,源自儒家思想,強調不因外界誘惑而動搖。
- 安貧:指安于貧困生活,不追求物質財富,體現一種淡泊名利的态度。
整體含義是:在物質匮乏的情況下,依然堅持道德操守,不為利益所動。這反映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中“重義輕利”的理念,常用來形容品德高尚、不為貧窮所困的人。
二、詳細解釋
-
字面拆解:
- “守”意為守護、堅持;“道”指道德、正道或人生準則。
- “安”表示安心、滿足;“貧”指貧困、物質匮乏。
結合起來,成語強調在逆境中保持内心平和,以道德為指引,不因貧窮而喪失原則。
-
引申義:
- 在詞典中,它常被解釋為一種處世哲學,如《現代漢語詞典》所述: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态度,鼓勵人們在困境中堅守本心,避免因貪婪而堕落。
- 詞源可追溯至儒家經典,如孔子在《論語》中提倡“君子固窮”,意為君子在貧困中仍能堅守道義,這為“守道安貧”提供了思想基礎。
-
現代用法:
- 常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體現了安貧樂道的精神。
- 在當代語境,它提醒人們在物質社會中保持精神追求,避免道德淪喪。
三、權威參考
為提升解釋的可信度,參考以下權威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典将“守道安貧”定義為“在貧困中堅守道德”,強調其作為成語的文化内涵。來源:商務印書館出版。
- 漢典網(zdic.net):作為線上漢語詞典,漢典網詳細解析了該成語的字源和用法,指出它源自古代典籍,并在現代漢語中保留其教育意義。參考鍊接:漢典網 - 守道安貧解釋
- 《漢語大詞典》:這部大型詞典收錄了“守道安貧”的曆史演變,認為它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觀,常與“安貧樂道”互換使用。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通過以上解釋,可見“守道安貧”不僅是一個語言單位,更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價值,適用于教育、文學和日常生活讨論。
網絡擴展解釋
“守道安貧”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ǒu dào ān pín,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1.字面與深層含義
- 字面分解:由“守道”和“安貧”兩部分組成,前者指堅守道德規範,後者指安于貧困生活。
- 深層意義:形容人雖身處貧困,仍能恪守信仰和道德準則,不因環境改變志向。舊時多用于贊揚士大夫在困境中保持節操的品格。
2.出處與用法
- 典籍來源:最早見于《舊唐書·王及善等人傳贊》:“守道安貧,懷遠當仁。”。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例如:“他一生守道安貧,深受鄉鄰敬重。”
- 適用對象:多用于描述古代士大夫,強調精神層面的堅守。
3.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 近義成語:
- 安貧樂道:安于貧困并以追求道義為樂。
- 安貧守道:與“守道安貧”結構颠倒,但意義相近,均強調安貧與守德的結合。
- 反義詞:如“趨炎附勢”“見利忘義”等,體現對道德與物質态度的對立。
4.文化背景與啟示
- 士大夫精神: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倡導在物質匮乏時仍以道德修養為重。
- 現代意義:可用于形容清廉自守、不為利益所動的人物,具有積極的道德引導作用。
“守道安貧”不僅是一個曆史成語,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強調在逆境中對道德準則的堅持。其核心在于“以道禦貧”,即用精神力量超越物質局限,這一理念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保藏镖客碧螺春不能夠吃啞巴虧愁倚闌籌子春風面鋤耰悰緒大道曲大品發號布令反面無情符水捬膺臯魚公門桃李古色古香顧言海草漢牍黃葦黃繶漿糊僵燥椒殿院膠執浸蠹僦工舊宅醵金巨人舉枉措直涼薄懵怔藐視樸誠辟強園破墨镪水淺妄青廓清肅阒如榮諧伉俪韶發筲籮沈颠聲源試選雙親鼠竄狼奔酥蜜榻本貼闆為國為民無敵希寡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