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三公等宰輔大臣。《文選·羊祜<讓開府表>》:“臣昨出,伏聞恩詔,拔臣使同台司。” 李善 注:“台司,三公也。” 唐 李白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平章生日丁卯》詞:“雅懷厭倦台司。新天子殷勤留帝師。” 清 吳偉業 《又詠古》:“浹旬至台司,三日遍華省。”
指禦史台職司。《宋史·李宗谔傳》:“嘗牒禦史臺不平空,中丞 呂文仲 移文詰之,往復再三, 宗諤 執言兩省故事與臺司不相統攝者凡八。事聞,卒如 宗諤 議。”
“台司”是古代官場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讀音為tái sī(繁體寫作“臺司”或“檯司”),原指輔佐君王的三公等宰輔大臣。古代以三台星象征三公之位,故用“台司”代指這類掌握軍政大權的重臣。
指代三公等高官
源自官員上任時的謙稱,如《文選·羊祜〈讓開府表〉》記載“拔臣使同台司”,李善注“台司,三公也”。唐代李白詩句“望重必台司”、宋代劉克莊詞作“雅懷厭倦台司”均體現此用法。
指禦史台職司
宋代《宋史·李宗谔傳》提到“兩省故事與台司不相統攝”,此處“台司”特指禦史台的職權範圍,涉及監察、彈劾等職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王文憲集序》等古籍。
《台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攤販”或“小商販”。
《台司》的部首是“台”,總共包含了7個筆畫。
《台司》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初的寫法為“臺司”,中文繁體字也可以寫作“台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台司》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臺司”,其中的“臺”字在古代是用帶有“音”的旁部字表示的,表示這個字的讀音。
1. 我經常從那個《台司》那裡買水果。
2. 這家《台司》的炒面很好吃。
1. 台商:指從台灣來的商人。
2. 司機:指駕駛汽車、公共交通工具等的人。
商販、攤主、小販。
顧客、買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