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台司的意思、台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台司的解釋

指三公等宰輔大臣。《文選·羊祜<讓開府表>》:“臣昨出,伏聞恩詔,拔臣使同台司。” 李善 注:“台司,三公也。” 唐 李白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平章生日丁卯》詞:“雅懷厭倦台司。新天子殷勤留帝師。” 清 吳偉業 《又詠古》:“浹旬至台司,三日遍華省。”


指禦史台職司。《宋史·李宗谔傳》:“嘗牒禦史臺不平空,中丞 呂文仲 移文詰之,往復再三, 宗諤 執言兩省故事與臺司不相統攝者凡八。事聞,卒如 宗諤 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台司"是古漢語中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官職含義:指三公等宰輔重臣

"台"指三台星(古代星象學中象征人間三公的星宿),"司"意為執掌。"台司"合稱代指太尉、司徒、司空等位列三公的高官,相當于宰相級别的朝廷重臣。

例證:

《後漢書·劉恺傳》:"頻曆二司,舉動得禮。以疾緻仕,安車驷馬,罷歸,養根固本,位登台司。"

《晉書·劉琨傳》:"琨忠于晉室,素有重望,位登台司,據方州之任。"


二、機構含義:指禦史台等中央官署

"台"特指漢代設立的"禦史台"(最高監察機構),"司"指官署。"台司"引申為中央重要行政或監察機構,如唐代的"禦史台"與"尚書省"并稱"台司"。

例證:

《新唐書·百官志》:"禦史台掌糾舉百僚,與尚書省、門下省并稱台司。"

白居易《論左降獨孤朗等狀》:"台司舉奏,職在觸邪。"


補充說明

  1. 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于史書、奏議、碑志等正式文體,如"位登台司"表晉升高位,"台司彈劾"指監察機構履職。

  2. 語義演變:

    漢代側重官職(三公),唐代後更側重機構(禦史台),宋元時期逐漸少用。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2冊,第128頁 "台司"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語料庫(檢索古籍用例)
  3. 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後漢書》《晉書》《新唐書》相關列傳)
  4. 國學大師網《中國曆代職官辭典》 "台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台司”是古代官場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讀音為tái sī(繁體寫作“臺司”或“檯司”),原指輔佐君王的三公等宰輔大臣。古代以三台星象征三公之位,故用“台司”代指這類掌握軍政大權的重臣。

二、具體含義

  1. 指代三公等高官
    源自官員上任時的謙稱,如《文選·羊祜〈讓開府表〉》記載“拔臣使同台司”,李善注“台司,三公也”。唐代李白詩句“望重必台司”、宋代劉克莊詞作“雅懷厭倦台司”均體現此用法。

  2. 指禦史台職司
    宋代《宋史·李宗谔傳》提到“兩省故事與台司不相統攝”,此處“台司”特指禦史台的職權範圍,涉及監察、彈劾等職能。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王文憲集序》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闇魄拜懇半路修行北魏避堇慚羞谄意吵喜澄清傳意詞貌村樸打截大勢所趨大訓動摩擦笃守兒女成行返己腹部附死浮蟻割付貴易交回思教本交受金花牋救鴿趄避舉趾刻肌刻骨口棧恇弱酷政蠟祭壘栅螺絲釘密叢叢憫哀奶瓶耦俪破家蕩産千秋千條萬端凄楚輕悠悠深根固蒂升科審數水龍委實文案文海霧幛赮駁庠生閑曠邂逅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