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 伯夷 恥食 周 粟,采薇于 首陽山 ,終至餓死。事見《史記·伯夷列傳》。 宋 宋祁 《憫獨賦》:“ 屈 自高以赴淵兮, 夷 己信而餓薇。”
“餓薇”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餓薇”指伯夷因恥食周朝糧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的故事。該詞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後常被用于比喻堅守氣節、甯死不屈的精神。
典故來源
商朝遺民伯夷、叔齊因反對周武王伐纣,拒絕食用周朝糧食,逃至首陽山采薇(一種野菜)充饑,最終餓死。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氣節與操守的象征。
引申含義
文學引用
宋代宋祁在《憫獨賦》中寫道:“屈自高以赴淵兮,夷己信而餓薇”,借伯夷典故表達對高潔品格的贊頌。
部分解釋将“餓薇”單純理解為“極度饑餓”(如),但根據權威文獻,其核心含義仍與伯夷典故直接相關,需結合語境區分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伯夷列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餓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饑餓的薇草”。
《餓薇》的部首是“草”(艸)。
《餓薇》總共有12畫。
《餓薇》這個詞是由中國古代詩人蘇轼在他的絕句《赤壁懷古》中創造的。在這首詩中,蘇轼用《餓薇》形容草從饑餓中苦苦掙紮的樣子,表達了他對曆史的思考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餓薇》的繁體字是“餓薇”。
古時候《餓薇》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用“餓薇”來表示。
他在草地上發現了一株餓薇,它已經被饑餓折磨得不成樣子。
薇草、薇草狼狽
饑餓的草、受困的薇草
飽食的薇草、滋潤的草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