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害怕而心跳動得厲害。 唐 張九齡 《答嚴給事書》:“以孤特之身,處背憎之地,自怪既往,何幸而全,迫想寒心,怳怳發悸。” 唐 李峤 《謝撰懿德太子哀策文降敕褒揚表》:“仰高天而發悸,顧短劄而成羞。”
關于“發悸”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發悸”指因恐懼或緊張導緻心跳劇烈加速的生理反應,常見于古代文學語境。例如:
二、與現代術語的區别 現代醫學中的“心悸”概念更廣泛,既包含病理性的心跳異常(如心律失常),也包含情緒性心跳加速。二者主要差異在于:
三、古籍應用示例 《謝撰懿德太子哀策文降敕褒揚表》中“仰高天而發悸”,生動描繪了面對崇高事物時産生的敬畏式心跳反應。
注:如需了解現代醫學中相關症狀的詳細表現,可參考來源4-7關于心悸的臨床分析。
《發悸》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有兩個主要的含義。首先,它可以指人在精神或情緒上受到驚吓、恐懼、擔憂等強烈的刺激後,心跳加速、拍動不規律的感覺,即心悸。其次,它還可以指因為害怕、緊張或憂慮而感到恐懼、焦慮的情緒,比如在即将面臨重要考試或演講時感到的不安。
《發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發”和“心”。其中,“發”是“發作”的意思,表示産生、發生的意思;“心”則表示與情感、内心相關的事物。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發悸》這個詞是由“發”和“悸”兩個字組成。它源自古代漢語,最初的意思是指心跳不規律、紊亂。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一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變體可以用來寫作“發悸”。例如,早期的寫法中,字“發”的上部分是用“癶”代替的,表示離開。字“悸”的上部分則是用“心”的簡化形式“㤑”代替的,表示與心有關。
1. 他經曆了一次可怕的事故後,每當想起那個場景,就感到心頭一陣發悸。
2. 在即将面對觀衆的演講時,她忍不住感到一絲發悸,但她勇敢地克服了害怕,成功地完成了演講。
發抖、發怒、發起、發作、悸動、悸然、悸動不安
心慌、心驚、忐忑、不安、恐懼、焦慮
平靜、安定、鎮定、從容、安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