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王子猷 居 山陰 ,夜大雪……忽憶 戴安道 。時 戴 在 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 王 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 戴 。’”後因稱訪友為“訪戴”。 唐 皇甫冉 《劉方平西齋對雪》詩:“自然堪訪 戴 ,無復《四愁》詩。” 清 秋瑾 《齊天樂·雪》詞:“ 謝 家嬌女,正笑倚欄幹,欲拈麗句。訪 戴 舟迴,襟懷多半為伊阻。”
“訪戴”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訪戴”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任誕》,記載了東晉名士王徽之(字子猷)雪夜拜訪友人戴逵(字安道)的故事。王徽之因一時興起,連夜乘船前往,但抵達後未見面便返回,并留下“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的灑脫之言。這一典故成為“訪戴”的核心來源,後多用于代指隨性訪友的行為,強調過程重于結果。
部分資料(如)提到“訪戴”源自《禮記·曲禮上》,解釋為“拜訪時戴禮帽示敬”。此說法與主流文獻記載不符,可能混淆了其他禮儀術語。根據高權威性來源,《世說新語》的典故更為準确。
“訪戴”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崇尚自然、率性而為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在于“興之所至”的意境,而非形式化的拜訪動作。該詞在文學創作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訪戴(fǎng d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拜訪、探望。
訪戴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戈。它總共有10個筆畫。
訪戴作為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字林廣記》這本古代字書中。它是由兩個已經存在的漢字組合而成。
訪戴的繁體字為訪戴。
在古代,訪戴的寫法略有不同。訪可以用“䜌”取代“讠”,戴可以用“龖”取代“戈”。
1. 他經常訪戴親友,保持着良好的人際關系。
2. 昨天我去訪戴了我的老師,向他請教了一些問題。
訪問、戴帽子、回訪、探訪、拜訪等。
拜訪、探望、訪問。
遠離、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