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訪戴的意思、訪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訪戴的解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王子猷 居 山陰 ,夜大雪……忽憶 戴安道 。時 戴 在 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 王 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 戴 。’”後因稱訪友為“訪戴”。 唐 皇甫冉 《劉方平西齋對雪》詩:“自然堪訪 戴 ,無復《四愁》詩。” 清 秋瑾 《齊天樂·雪》詞:“ 謝 家嬌女,正笑倚欄幹,欲拈麗句。訪 戴 舟迴,襟懷多半為伊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訪戴”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典故的特定詞彙,其核心含義與行為方式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文化典故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典故來源

“訪戴”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東晉名士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陰時,某夜大雪初霁,忽憶好友戴逵(字安道)居于剡縣,遂乘小船連夜前往。經宿方至,卻未入戴門而返。人問其故,答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釋義:指本為拜訪友人而出發,卻因興緻已盡中途折返的行為,強調隨性灑脫、不拘形式的名士風度。

二、引申義與文學象征

  1. 寄托超逸情懷

    後成為文人詩詞中表達淡泊名利、崇尚自由的意象。如唐代李白《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中“訪戴昔未偶,尋嵇此相得”,以“訪戴”自喻不羁之志。

  2. 象征無功利交往

    強調精神契合高于形式相見,體現魏晉風度中“得意忘形”的哲學思想。宋代辛棄疾《鹧鸪天》詞“此時方稱情懷,醉裡題詩字半斜”亦暗含此意。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文化影響與使用場景

  1. 藝術創作主題

    曆代書畫、篆刻常以“雪夜訪戴”為題,如明代戴進《雪夜訪戴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展現隱逸雅趣。

  2. 現代語言應用

    多用于文學評論或曆史散文,形容率性而為的訪友行為,如“他這番訪戴式的突然造訪,倒顯出幾分古風”。

參考文獻來源

  1.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李太白全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3.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國繪畫全集·明代卷》(文物出版社)

注:因“訪戴”屬典故性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上述解釋綜合典籍原義、文學流變及權威辭書定義,引用文獻均為學界通行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訪戴”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出處

“訪戴”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任誕》,記載了東晉名士王徽之(字子猷)雪夜拜訪友人戴逵(字安道)的故事。王徽之因一時興起,連夜乘船前往,但抵達後未見面便返回,并留下“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的灑脫之言。這一典故成為“訪戴”的核心來源,後多用于代指隨性訪友的行為,強調過程重于結果。

二、引申含義

  1. 代指訪友
    原指拜訪友人戴逵,後演變為泛指拜訪朋友,但更突出“乘興而往,興盡而歸”的率性态度,而非實際會面。
  2.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被用作典故,表達文人雅士的閑適情懷或對友人的思念。例如:
    • 唐代皇甫冉《劉方平西齋對雪》中“自然堪訪戴”,借以抒發雪夜懷友之情;
    • 元代關漢卿《裴度還帶》以“訪戴的心灰”暗喻心境變化。

三、與其他解釋的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訪戴”源自《禮記·曲禮上》,解釋為“拜訪時戴禮帽示敬”。此說法與主流文獻記載不符,可能混淆了其他禮儀術語。根據高權威性來源,《世說新語》的典故更為準确。

四、總結

“訪戴”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崇尚自然、率性而為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在于“興之所至”的意境,而非形式化的拜訪動作。該詞在文學創作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葛北落逼壓尺帛赤雀充份醇酒美人祠部牒大廷颠頭播腦對床風雨堕和羅飛碟奉嘗封刀挂劍歸妹汩泥和隨皇流護月攪盆甲萬金棺靜作金屋貴計無所之峻論楷模潰偾諒實吝惜留門盧行者邁古蒙古包悶騰騰棉布木杪沐腫騎火茶若苟三尺之木生卒誓死不屈霜鶴雙流説方便司旌素靈溯源窮流壇琖特肩頽虧屠酥我丈曉鼓小過年消疎邪遁襲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