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精舍的意思、五精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精舍的解釋

佛教語。古 印度 的佛教五大道場。 明 楊慎 《藝林伐山·五精舍》:“佛國五精舍:一 給孤園 ,二 靈鷲山 ,三 獮猴江 ,四 菴羅樹 ,五 竹林園 。”參閱《三藏法數》卷二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精舍是佛教經典中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弘法時期曾居住或講學過的五處重要園林精舍的總稱。它們不僅是佛陀重要的修行與傳道場所,也是早期佛教僧團活動的核心地點,在佛教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其具體所指如下:

  1. 迦蘭陀竹園(Venuvana Vihara)

    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邦拉傑吉爾附近)。由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王(Bimbisara)布施給佛陀及其僧團,是佛教史上第一座正式寺院。因原為迦蘭陀長者(Kalandaka)的竹林園而得名,又稱“竹林精舍”。佛陀曾在此宣講多部重要經典。

    來源:中國佛教協會官網《佛教常識問答》 - 經典寺院篇

  2. 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 Vihara)

    位于古印度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由富商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購得祇陀太子(Prince Jeta)的園林土地後共同布施給佛陀。因園中樹木為祇陀太子所有,精舍由給孤獨長者建造,故合稱“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精舍”。佛陀在此度過多個雨安居期,并宣講了大量經典,如《金剛經》、《阿彌陀經》等。

    來源:中華書局《大唐西域記校注》卷六(玄奘原著,季羨林等校注)

  3. 鹿野苑(Mrigadava / Sarnath)

    位于古印度波羅奈國(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市附近)。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後,首先來到此地,為曾跟隨他苦行的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說法(初轉法輪),标志着佛教僧伽(僧團)的正式成立。鹿野苑是佛陀首次公開宣說四聖谛、八正道等核心教義的地方。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文化》期刊 - 佛教聖地考略

  4. 猕猴池精舍(Kapotika Vihara)

    具體位置尚有不同說法,一說在毗舍離城(Vaishali,今印度比哈爾邦境内)。據記載,此精舍由猕猴群為佛陀挖掘水池而得名,佛陀曾在此居住并說法。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五精舍”條目(上海書店出版社)

  5. 庵摩羅園(Amrapali Vihara)

    位于毗舍離城。由該城著名的庵摩羅女(Amrapali)将其擁有的芒果園布施給佛陀及僧團而建。佛陀在此預言了自己即将入滅,并在此度過最後一個雨安居期,宣說了《佛遺教經》等重要教誨。

    來源:郭良鋆譯《經集》(巴利文佛典漢譯) - 附錄注釋

“五精舍”特指佛陀時代在古印度具有重要曆史與宗教意義的五處修行傳法中心。它們不僅是佛陀駐錫弘化的具體場所,更象征着早期佛教僧團的建立、核心教義的傳播以及在家信衆對僧團的護持供養。理解“五精舍”需結合佛教史地背景,其核心内涵在于它們在佛教創立與初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注:關于“猕猴池精舍”的具體位置,不同文獻記載略有差異,本文取較通行的毗舍離城說)

網絡擴展解釋

“五精舍”是佛教術語,指古印度佛教的五大道場,即釋迦牟尼佛傳法的重要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精舍”原指修行者潛心修煉的場所,後演變為佛教寺廟或講學之地。五精舍特指佛陀在世時弘法的五個核心道場,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曆史意義。


二、五精舍的具體名稱及背景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五精舍包括:

  1. 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
    由給孤獨長者布金購地建成,佛陀在此宣講《金剛經》等經典。
  2. 靈鹫山(耆阇崛山)
    佛陀曾在此講授《法華經》《心經》等,因山形似鹫鳥得名。
  3. 猕猴池(迦蘭陀竹園)
    傳說猕猴曾獻蜜供養佛陀,後發展為重要修行地。
  4. 庵羅樹園
    由庵羅女供養佛陀的園林,佛陀在此為信衆說法。
  5. 竹林精舍
    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由頻婆娑羅王捐建,佛陀在此度過多個雨季。

三、文化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各精舍的典故或經典依據,可參考《釋迦譜》《三藏法數》等佛教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庵摩勒白兔編碼步步登高步遞猜枚行令鏟刀長春樹惝恍趁步搥提賜灌蹈觝大天答嘴蝶魂冬郎頓教芳餌繁重風管分岐鬼卿鲑陽過慮哈喇含蕚豪門隳摧蕙畝呼翕矯揉造作潔峻譏防驚怪九過酒戶連日狃虓睥盼晴窗青靈七州曲徇熱門沙龍商調勝任繩頭深痼市不豫賈時魚厮琅琅隨帶碎亂鎖國啼眼屠羊無面馎饦詳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