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處奔走;胡亂奔走。 宋 蘇轼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 金 申萬全 《病中遣懷》詩:“浪走天涯歲月侵,病中猶作 越 人吟。”《明史·俞大猷傳》:“宜以潛師搗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數萬衆從一夫浪走哉?” 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十年浪走槖金空,水沒污萊失畊播。”
“浪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四處奔走、胡亂奔走,常帶有無目的、盲目或徒勞的消極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表達人生漂泊的無奈
如蘇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十年浪走甯非癡”,感歎十年盲目求仕的徒勞;陸遊《村居初夏》中“浪走人間兩鬓霜”,暗指半生奔波卻年華虛度。
描寫慌亂或無序的狀态
《明史·俞大猷傳》以“一夫浪走”批評無戰略的軍事行動;韓愈《喜雪獻裴尚書》中“浪走信嬌兒”則描繪孩童嬉鬧亂跑的情景。
隱逸文人的自省
陸遊《烏夜啼》“塵緣浪走天涯”與白樸“有心遁世,無地栖身”均體現對世俗奔走的厭倦。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蘇轼詩集》《陸遊全集》等古籍,或通過查詩文網站(如來源)檢索完整内容。
浪走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逍遙自在地行走或流浪。下面将對浪走進行進一步拆分解析。
浪走的部首是水(氵),具體分解為氵和艮兩個部分。氵是象征水的部首,艮則是指這個詞的另一個部分“走”。浪走共有10個筆畫。
浪走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浪字的本義是水波起伏的樣子,帶有一種自由奔放的意味。走字則表示行走或移動。因此,浪走的意思就是像水浪一樣隨意行走。
浪走的繁體字為「浪走」。
在古代,浪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浪字的古寫形狀較為複雜,包含多個部首和筆畫。走字在古代寫法中也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現代通用的浪走寫法是來自于簡化字的統一規範化,簡化為現代的形式。
1. 他畢業後選擇了浪走世界,尋找人生的意義。
2. 這隻漂泊在大海上的小船,正浪走在波瀾壯闊的浪花之中。
浪走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浪漫、漂浪、浪子等。
浪走的近義詞包括自由行走、逍遙自在等。反義詞可以是束縛、執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