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低劣的才能。《後漢書·段熲傳》:“臣庶竭駑劣,伏待節度。”
(2).形容才能低劣。《宋書·蔡興宗傳》:“雖臣駑劣,府任非輕。”《舊五代史·晉書·李專美傳》:“臣才力駑劣,屬當興運,陛下猥垂祿任,無以禆益聖朝。” 明 李東陽 《奏疏》之九:“顧以駑劣之才,緜薄之力,誠不足以動物,術不足以捄時。”
“驽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低劣的才能(名詞性)
指能力或資質平庸、不足。例如《後漢書·段熲傳》中“臣庶竭驽劣,伏待節度”,此處“驽劣”即自謙才能有限,需盡力而為。
形容才能低劣(形容詞性)
用于直接描述人或事物能力低下。如《宋書·蔡興宗傳》提到“雖臣驽劣,府任非輕”,強調自身才能不足卻承擔重任的謙遜表達。
古代文獻中的自謙用法
古代臣子常以“驽劣”自貶,如《舊五代史·晉書·李專美傳》中“臣才力驽劣……無以裨益聖朝”,體現謙卑态度。
結構分析
“驽”本義為劣馬(如“驽馬”),引申為愚鈍、平庸;“劣”指低劣。組合後強化了“能力不足”的貶義色彩。
現代漢語中,“驽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仿古表達,常見于對曆史文本的解讀或文學創作中。例如:“他自認驽劣,卻以勤補拙,終有所成。”
與“驽鈍”“庸碌”等詞義近,但“驽劣”更強調“低劣”而非單純愚笨,且多含自謙或批評意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史書原文。
驽劣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行動懶惰而粗糙,辦事拖拉而無能。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馬和少,其中馬是指馬的部首,而少則是指驽劣的聲旁。驽劣的拼音是nú liè,總共有17個筆畫組成。
漢字“驽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一書,它最早是用來形容馬匹狀态的,後來引申為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和表現。
在繁體字中,驽劣的字形為駑劣。
在古時候,漢字“驽劣”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驽”字在《說文解字》中的描述是“疲也,馬躏奔而疲”。而“劣”字在《說文解字》中的描述是“下劣也,大弊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的字義上,驽劣更強調疲憊和下劣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驽劣”一詞的例句:
1. 這個員工的工作态度驽劣,總是拖延時間。
2. 這篇文章的内容驽劣,沒有任何觸動人心的地方。
驽劣的近義詞包括:懶惰、懶散、不稱職、落後等。
驽劣的反義詞包括:勤奮、盡責、優秀、出色等。
一些與“驽劣”相關的組詞有:驽馬、驽骀、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