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蚘蟲”。1.在人或其他動物腸中寄生的一種線形長蟲。能損害人、畜健康,并能引起多種疾病。《南史·張邵傳》:“石蚘者,久蚘也。醫療既僻,蚘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遣。”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到認完六百生字時,腹中生了蛔蟲,弄得黃瘦異常。”
(2).比喻懂得别人内心活動的人。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不曾吃飯哩,你可不早説,誰是你肚裡蚘蟲,與你一個銀子,自家買飯吃去。”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七:“ 馬慕韓 對 徐義德 說:‘ 阿永 是 趙副主任 肚裡的蛔蟲。’”
蛔蟲是一種寄生在人體或動物腸道内的線形寄生蟲,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蛔蟲屬于線蟲動物門蛔科,是人體腸道内最大的寄生線蟲。成蟲呈長圓柱形,體表有橫紋,顔色為粉紅色或微黃色,雄蟲尾部常卷曲。
形态特征
成蟲體長15-35厘米,雌蟲較雄蟲更大。蟲卵分為受精卵(金黃色,含卵細胞)和非受精卵(窄長,含折光顆粒),僅受精卵可發育為感染性蟲卵。
發育過程
蟲卵隨糞便排出後,在適宜環境中經10天發育為感染性蟲卵。被人誤食後,幼蟲在腸道逸出,經肝、肺等器官移行,最終返回小腸發育為成蟲,全程約25-29天。
感染途徑
主要通過糞-口傳播,如接觸污染土壤、食用未洗淨食物或飲用生水。
常見症狀
如需更完整的生物學分類或中醫相關病症解析,可參考搜狗百科及醫學平台的詳細描述。
蛔蟲是一種寄生蟲,主要寄生在人類和動物的腸道中。它的體形細長,白色,約有5-10厘米長度,像一根細線。
蛔蟲這個詞的部首是蟲(chóng),筆畫數為8。
蛔蟲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可見于先秦時期,意思指蛇。後來在《說文解字》中被用來指代與蛇有相似形狀的寄生蟲,即現代所指的蛔蟲。
蛔蟲的繁體字為蛔蟲。
在古時候,蛔蟲的漢字寫作蚰(yóu)。
1. 他感到肚子疼痛,醫生檢查後發現他體内有蛔蟲。
2. 這種寄生蟲的卵會通過食物傳入人體,導緻感染蛔蟲。
蛔蟲的組詞有蛔蟲病、驅蛔藥。
蛔蟲的近義詞有蛭蟲、蚴蝮。
蛔蟲的反義詞是寄生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