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止歇。 南朝 宋 鮑照 《行藥至城東橋》詩:“容華坐消歇,端為誰苦辛?” 唐 孟郊 《讀<張碧集>》詩:“ 天寶 太白 殁,六義已消歇。” 宋 文同 《露香亭》詩:“宿露濛曉花,婀娜清香發。隨風入懷袖,累日不消歇。” 魯迅 《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 晉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
以下是“消歇”一詞的詳細解釋:
“消歇”(xiāo xiē)是漢語詞彙,意為“休止、消失”,也可寫作“銷歇”。其核心語義是事物逐漸減弱或終止,常用于描述聲音、情緒、自然現象等從存在到消散的過程。
古代文獻
近現代用例
魯迅《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晉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形容文化現象的消亡)。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口語中較少使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消歇(xiāo xi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物品、聲音等逐漸消失或停止。
消歇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字旁,其中火字部表示與火有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消歇一詞最早出現在《諸葛亮集》的記載中。在古代,人們用來寫字的工具主要是竹簡、石碑等,這些物品在長時間的使用和保存後會逐漸損壞、消失或被人為地抹去,因此就産生了“消歇”一詞。
消歇的繁體寫法為「消滅」。
在古代漢字中,消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的消字是由火和鳥組成,表示由火焚燒而消失的意思。而歇字在古代拼音和注音中一般是寫成“刅”或“切”的形式。所以消歇的古代寫法可能是「消刅」或「消切」。
1. 樹上的葉子已經開始逐漸消歇了。
2. 他的聲音漸漸消歇,最後變成了微弱的呢喃。
消歇與其他詞語的常見組詞有:
1. 消失:指物品或現象逐漸不再存在。
2. 歇業:指商店、公司等停止運作或休息。
3. 消退:指事物逐漸減弱或減少。
消歇的近義詞有消失、消逝。
消歇的反義詞是持續、延續,表示物品或聲音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