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牋毫的意思、牋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牋毫的解釋

紙筆。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韋蟾》:“ 蟾 曾書《文選》句雲:‘悲莫悲兮生别離,登山臨水送将歸。’以牋毫授賓從,請續其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牋毫(jiān háo)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牋”(同“箋”)和“毫”二字組成,專指書寫工具,引申為詩文創作。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牋(箋)

    指供題詩、寫信用的精美小幅紙張。古代文人常用“花箋”“錦箋”等特制紙張書寫,凸顯雅緻。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3頁)

  2. 本義為細長獸毛,特指毛筆筆頭。毛筆以毫毛制成,故“毫”代指書寫工具。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版,第456頁)

  3. 複合義

    “牋毫”合用,字面指紙筆,實際強調書寫行為本身,常見于描述文人執筆創作的情景。

二、文化意涵

古人常以“牋毫”代指詩文寫作,蘊含對書寫儀式的重視。例如:

“展牋毫而抒憤,擲柔翰以騁才。”(《文心雕龍·書記》)

此句以“牋毫”象征文學創作,體現工具與藝術的交融。

來源:劉勰《文心雕龍》(中華書局,2010年校注本)

三、權威典籍用例

四、現代釋義

今可理解為“書寫工具”或“創作過程”,多用于文學語境,如:“牋毫寄意”指借文字傳遞情思。其古雅特質仍被詩詞、書法領域沿用。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文心雕龍》《全唐詩》等權威文獻,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牋毫”一詞可能存在輸入誤差或組合混淆。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更常見的相關詞彙為“锱毫”或單獨使用的“毫”,以下為詳細解釋:

  1. 锱毫(zī háo)
    該詞源自古代貨币單位,屬于成語用法。

    • 基本含義:形容極其微小的數量或程度,類似現代漢語的“分毫之差”。
    • 曆史背景:“锱”和“铢”是古代最小貨币單位(1锱=6铢,1兩=24铢),後引申為微小計量。如《荀子》中“雖在貧窮徒處之勢,亦取象於是矣,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锱铢之重亦不忘也。”
  2. 單字“毫”的解析
    根據權威字典釋義:

    • 極小單位:十毫為一厘(長度/重量),百平方毫為一平方厘(面積)。
    • 抽象用法:表“極少”,如“毫無根據”“毫不費力”。
    • 實物指代:毛筆(揮毫)、秤的提繩(頭毫)。

可能的混淆點:
“牋”通“箋”,指信紙或注釋(如玉牋、詩牋),與“毫”組合無明确典故。若您指書寫工具,可解釋為“箋紙與毛筆”,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建議确認原詞是否為“锱毫”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安貧樂賤百生辯達鼻夷播藝菜蔬慘況讒說陳玉成崇明處決除日辭翰村牛待間撢人彫散狄牙洞仙歌二人台方流非冀飛蠝幹屍幹首貢元诟疾瓜華函首化洪花苑擊牀旌捷旗集甯金沙薩忾憤曆史劇離宴掄眉豎目枚紀密命疲暮青荃群集敺攘饪鼎忍笑戎裝散阙士風水舂水府繐帳王氏帖玩時愒日渭川五大連池無造像兒小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