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旌幡 ”。泛指旗幟。《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 晉 範甯 注:“麾,旌幡也。” 唐 雍陶 《贈金河戍客》詩:“戍遠旌幡少,年深帳幕低。” 唐 方幹 《侯郎中新置西湖》詩:“煙霧未應藏島嶼,鳧鷖亦解避旌旛。”
“旌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更全面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
旌旛(jīng fāng)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背景的漢字詞彙,表示錦旗或幟旗挂在高處,往常常用于慶祝或标志着重要事件的發生。
旌旛的部首為方,筆畫數為11。
旌旛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它是由兩個相同的“旗”字組合而來。旗字在古代寫法中,原本是描繪一個狀态的人(大)和卧倒的象形字,表示旗杆橫卧在地上。後來,旗字進一步演變成了象形意義更明确的形狀,兩個方塊組合在一起,表示旗幟的形狀。旌字則由象形的立體禮物和人組成,表示高高挂起。
繁體字“旌旛”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旌旛”的寫法稍有不同,如“旌”字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中寫作“扃”,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中寫作“箐”或“冏”。而“旛”字在金文中寫作龍形加小人,表示風吹動旗幟的樣子。
1. 各地在國慶節期間都懸挂起了五星紅旗,城市街頭到處都可見到五彩斑斓的旌旛。
2. 江山如畫,萬國旌旛。
3. 在慶祝大會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鮮豔的旌旗在陽光下閃耀。
1. 風旗:表示被風吹動的旗幟。
2. 旌旃:表示古代官員上朝時所用的卷軸旗幟。
3. 旗幟:标志性的旗幟。
錦旗、幡旗。
平地、無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