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禾蟲的意思、禾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禾蟲的解釋

沙蠶的一種,或稱疣吻沙蠶。秋季由海上溯河口或至近海稻田中生殖。 粵 閩 近海漁民常采集食用。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禾蟲》:“禾蟲,狀如蠶,長一二寸,無種類。夏秋間,早晚稻将熟,禾蟲自稻根出。潮漲浸田,因乘入海,日夜浮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禾蟲,漢語名詞,特指一種栖息于鹹淡水交彙處或稻田淤泥中的環節動物,學名通常指疣吻沙蠶(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學術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禾蟲指沙蠶科疣吻沙蠶屬的蠕蟲狀水生動物。其名稱源于常見于水稻田(“禾”)及灘塗淤泥的習性,體呈長圓柱形,多節,兩側有疣足,體色因環境呈黃褐或淡紅。該生物具有顯著的季節性,常在農曆四月、八月大潮時密集出現(王甯主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生态特征與分布

禾蟲為底栖生物,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河口濕地、稻田及紅樹林灘塗,尤以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為多。其生存依賴鹹淡水交替的環境,以有機碎屑為食,對水質變化敏感,被視為濕地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種(《中國動物志·環節動物門》,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三、文化與應用

  1. 食用價值:

    禾蟲在廣東、福建等地被視為傳統食材,富含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常見烹饪方式包括蒸蛋、煎烙、制醬等,如廣東中山的“禾蟲醬”為地方名産(《中華飲食文化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

  2. 方言别稱:

    粵語稱“禾蟲”,閩南語稱“流蜞”,古籍《本草綱目拾遺》記作“沙蠶”,注其“形似蚯蚓,潮退露于沙土”(李時珍《本草綱目拾遺·蟲部》,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四、科學分類與保護

禾蟲學名疣吻沙蠶(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屬環節動物門多毛綱。因栖息地縮減與過度捕撈,其野生種群數量下降,現已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無脊椎動物卷》近危(NT)物種(環境保護部,2015年)。


權威參考文獻:

  1. 王甯主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中國動物志·環節動物門》,科學出版社,2004年。
  3. 《中華飲食文化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
  4. 李時珍《本草綱目拾遺》,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5. 環境保護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無脊椎動物卷》,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禾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生物學定義

禾蟲學名疣吻沙蠶,屬環節動物門沙蠶科,外形細長似蜈蚣,體長40-80毫米,體節多達60餘個。其體色多變,前端呈綠褐色,後部漸變為淺紅色或乳黃色,常栖息于鹹淡水交界的河口、稻田表土層中。每年中秋或水稻成熟季節,禾蟲會從泥土中鑽出繁殖,漁民多在此時捕撈。

二、分布與習性

主要分布于中國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它以腐爛的禾根為食,繁殖期集中在農曆四五月(早造蟲)和九十月(晚造蟲),尤其在大潮期活動頻繁。

三、用途與價值

  1. 食用價值:禾蟲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是粵閩地區的傳統食材,可蒸、炖、煎、炸,味道鮮美,被稱為“江中冬蟲夏草”。
  2. 藥用價值:中醫認為其有消腫益氣、補脾胃、利濕的功效,常用于中藥配方。

四、文化比喻

在成語中,“禾蟲”比喻勤奮努力的人,表達對踏實工作者的贊美。

補充說明

需注意禾蟲并非昆蟲,而是環節動物,其形态雖似蜈蚣,但分類學上與昆蟲無關。

别人正在浏覽...

隘口巴山蜀水鄙見碧悠悠鸧鹒齒歲邨煙待道電鏟鈍澀貳佐仿行非分之念分鼎奮勇當先付之度外汗粒扈解昏懵昏愚醬幕鬥結銜疾雷漈留狷笃局勢句索恐栗苦行頭陀領諾孟子凕冷摸頭牌榜蓬發噴撒疲羸疲餧啓藩輕險青冢屈枉軟頑若涉淵冰入贽三七分上陣試藝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説矮話它們梯路頭把兒團粉土螽望其肩背無姑鄉兄孝門霞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