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蠶的一種,或稱疣吻沙蠶。秋季由海上溯河口或至近海稻田中生殖。 粵 閩 近海漁民常采集食用。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禾蟲》:“禾蟲,狀如蠶,長一二寸,無種類。夏秋間,早晚稻将熟,禾蟲自稻根出。潮漲浸田,因乘入海,日夜浮沉。”
“禾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禾蟲學名疣吻沙蠶,屬環節動物門沙蠶科,外形細長似蜈蚣,體長40-80毫米,體節多達60餘個。其體色多變,前端呈綠褐色,後部漸變為淺紅色或乳黃色,常栖息于鹹淡水交界的河口、稻田表土層中。每年中秋或水稻成熟季節,禾蟲會從泥土中鑽出繁殖,漁民多在此時捕撈。
主要分布于中國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它以腐爛的禾根為食,繁殖期集中在農曆四五月(早造蟲)和九十月(晚造蟲),尤其在大潮期活動頻繁。
在成語中,“禾蟲”比喻勤奮努力的人,表達對踏實工作者的贊美。
需注意禾蟲并非昆蟲,而是環節動物,其形态雖似蜈蚣,但分類學上與昆蟲無關。
禾蟲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分别是“禾”和“蟲”。字形中的“禾”是一個農作物的象形字,表示莊稼、農田。字形中的“蟲”是一個生物的象形字,表示昆蟲、蟲類。
禾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趣,它最早出自《詩經》中的一首詩:“禾蟲驚起戸,衣裳已傾丘。”其中描述了一種蟲子在禾苗中飛起的情景。後來,人們把這種蟲子稱為“禾蟲”,用來形容危害農作物的害蟲。
在繁體字中,“禾蟲”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禾字有多種寫法,如中間可以加一豎直線,表示禾苗的形狀;蟲字的寫法也有變化,可以有蠶形來表示昆蟲。然而,無論寫法如何變化,表示禾蟲的含義和概念都是一樣的。
下面是一些使用禾蟲這個詞的例句:
1. 農民在田間發現了禾蟲,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治。
2. 這片農田遭受了禾蟲的侵害,莊稼長得不好。
組詞: 禾苗、禾本科、蟲害、蟲子、蟲類、禾狀蟲等。
近義詞: 蟲害、害蟲。
反義詞: 農作物、莊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