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上表。《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奋 怒,不从命,又数越法度。 恪 ( 诸葛恪 )上牋諫。”《梁书·柳恽传》:“ 惲 上牋陈便宜,请城平之日,先收图籍及遵 汉祖 宽大爱民之义。 高祖 从之。” 宋 范成大 《吴郡志·牧守》:“ 殷祐 为 吴郡 内史,上牋论 顾荣 功高,赠典不称。”
“上牋”一词中的“牋”是“笺”的异体字,读音为 jiān,主要有以下含义:
文书注释
书信或信纸
“上牋”的可能含义
注意:因未查询到“上牋”的直接用例,以上解释基于单字含义和构词逻辑推测。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认是否为“上谏”(进谏)、“上笺”(呈送信函)等相似词的误写。
上牋(shàng tiá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写信或者呈上公文。
上牋的部首是王(wáng),由“上”和“片”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上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写信方式。在古代,人们使用竹简、木牍等材料制作成牋,用来写信或者呈上公文。
在繁体字中,“上”牋的字形为「上牋」。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上牋的字形可能是「上犬」或者其他变体。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和变化。
1. 我已经上牋向市长请教了这个问题。
2. 他亲自上牋向*********提交了一份提案。
上书、上呈、上交、书牋、呈牋、牋札
近义词:呈递、呈上、请教、呈文
反义词:收信、收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