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方的意思、七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方的解釋

中醫指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七種方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序例上·七方》引 完素 曰:“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複也。”大方劑量大,藥力重;小方劑量小,藥力較輕;緩方藥力緩和;急方藥力峻急;奇方藥味合于單數,或用一種主藥;偶方藥味合于雙數,或用兩種主藥相配;複方是數方相合,或藥味繁多作用複雜的方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方"是中醫方劑學的基礎分類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内經》,指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和藥物配伍規律劃分的七種處方類型:

一、大方 指藥味多或藥量重的方劑,適用于邪氣強盛、病勢複雜的重症,如《傷寒論》中的大青龍湯,含麻黃、桂枝等七味藥材,主治外寒内熱證。

二、小方 藥味少且劑量輕的處方,多用于輕淺病症,如《金匮要略》的甘草湯僅用生甘草一味,治療咽喉疼痛初起。

三、緩方 藥性溫和、起效緩慢的配伍,常見于慢性病調理。四君子湯(人參、白術等)便屬此類,通過健脾益氣實現漸進式恢複。

四、急方 針對急危重症的速效處方,如《千金方》記載的獨參湯,單用高劑量人參搶救氣脫危證。

五、奇方 藥味數量為單數的方劑,如五苓散(五味藥)治療水濕内停,符合《素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的組方原則。

六、偶方 雙數藥物組成的處方,如四物湯(熟地、當歸等四味)調理血虛,體現陰陽平衡思想。

七、複方 多君藥配伍或含複合功效的方劑,如《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兼具解表與清裡雙重作用。

該分類體系由明代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系統總結,成為後世"七方十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指導臨床處方配伍。

網絡擴展解釋

“七方”在中文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分别來源于中醫術語和成語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一、中醫術語中的“七方”

七方是中醫對方劑的分類方法,最早由金代醫家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系統總結,包含以下七種方劑類型:

  1. 大方:藥味多或藥量大,適用于邪氣盛、需重劑治療的病症(如下焦疾病或急症)。
  2. 小方:藥味少或藥量小,適用于輕症或上焦疾病,需分次頻服。
  3. 緩方:藥力緩和,適用于體虛、慢性病患者,通過甘緩藥物逐步調理。
  4. 急方:藥力峻急,用于急症或重症,如湯劑速效或藥性猛烈的方劑。
  5. 奇方:藥味為單數或單味藥,針對病因單一的病症(如甘草湯)。
  6. 偶方:藥味為雙數或兩種主藥配伍,用于複雜病因(如金匮腎氣丸)。
  7. 複方:多個方劑組合或藥味繁多的複雜方,應對多重病症或增強療效。

理論來源:源自《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治有緩急,方有大小”的原則,強調根據病情輕重、病位深淺調整方劑組成。


二、成語中的“七方”

作為成語,“七方”表示全面考慮各個方向或方面,強調處理問題需周全。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方劑的應用場景,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傷寒明理論》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焭白發魚碑版鄙直蒼鸆常懷盜位低隘斷折掇采訪世發射窗口趺踝勾縫倌人孤輪衮衣以歸國體還租薅田鴻篇钜制壞舛滑稽戲僭差簡符笳喧節愛戢翮金铤激迫緝聽空沉快性攬戶領約隆上論載渌蟻旅币弭禳謬采虛譽鲵齒偏傍跄跻七錄趣造仍舊柔蔬叡明撒褪上言世出是非不分順納天淵之别條分縷析未婚夫兀的霞敞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