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杜甫 《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後以“水剩山殘”多指亡國或經過變亂後國土分裂、山河殘破的景象。 清 無名氏 《指南夢》第九曲:“歎息 長江 天塹,水剩山殘。”參見“ 殘山剩水 ”。
“水剩山殘”是一個中性成語,多用于描述國家滅亡或經曆動亂後國土分裂、山河殘破的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水流枯竭、山體殘缺的自然景象,但更多用于比喻政治動蕩或戰争導緻的國家分裂、山河破碎的狀态。例如清代《指南夢》中“歎息長江天塹,水剩山殘”即借長江天險的衰敗暗喻時局動蕩。
出處與演變
源自唐代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詩句“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原為寫景,後人引申其義,賦予家國淪亡的象征意義。清代文獻中逐漸固定為成語用法。
近義詞與用法
與“殘山剩水”同義,均強調山河的殘缺狀态,但“水剩山殘”更側重變亂後的衰敗感。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戰火過後,水剩山殘,百姓流離失所。”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和文學解析,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杜甫詩集及清代相關文獻。
《水剩山殘》是一個成語,指山水景色的殘存部分。它描述的是山川和江湖水面一方繼續存在,而另一方卻已經消失或減少的景觀。
《水剩山殘》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水剩山殘》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兒女英雄傳》中。原文為:“水去山殘,劍上舞紅。”而繁體字則是“水剩山殘”。
古時候,《水剩山殘》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例如“水”字的上面有三點,表示水波;“殘”字的右邊有個“廣”字部分。
1. 在這個古村莊中,隻剩下了些許《水剩山殘》,但仍然展示出了原有的美景。
2. 看着窗外那片《水剩山殘》,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在鄉間小溪玩耍的歡樂時光。
與《水剩山殘》相關的組詞有:水波蕩漾、山水畫、殘景風光等。
近義詞:殘存的山水、山水遺存
反義詞:完整的山水、山水美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