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功勳大小而定的位次。《漢書·高後紀》:“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 高廟 ,世世勿絶,嗣子各襲其功位。”
“功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功位指根據個人功勳大小而确定的官職或地位等級。這一概念強調以實際功績作為評定地位的核心标準。例如,《漢書·高後紀》記載:“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廟,世世勿絕,嗣子各襲其功位”,體現了古代朝廷通過功勳排序來确定官員的朝列位次。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功位》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個人在職位上所做的事情所獲得的成就和榮譽。
《功位》這個詞的部首是“力”字旁,共計8個筆畫。
《功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中對于功績和地位的重視。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奉行功高位尊的原則,即将個人的功績作為評價他人地位和職位的标準。因此,有了“功位”這一詞彙來表達這種概念。
《功位》的繁體字為「功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功位」并沒有太大差異,隻是結構稍有不同,例如「功」的古代寫法可以是「工」和「力」的組合,而「位」則可以是「人」和「立」的組合。
1. 他在公司中的長期貢獻赢得了他高層領導的認可和重要的功位。
2. 這位科學家通過多年的研究和發現,赢得了諾貝爾獎這一世界科學界的最高功位。
1. 利功位:指通過個人的努力和貢獻所達到的地位和成就。
2. 職位:指在某個組織或團體中所擔任的工作崗位和職務。
3. 地位:指一個人在社會、組織等中所處的等級或身份。
近義詞:成就、地位
反義詞:庸位、碌碌無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