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 福州市 的别稱,因其地多榕樹而得名。 清 朱文藻 《<榕城詩話>跋》:“ 榕城 者, 閩 中多榕樹……故 閩城 以是為號。” 清 褚人穫 《堅瓠七集·榕城》:“ 宋 熙寧 中, 閩 越 地多植榕樹,其木擁腫不中繩墨,郡守 程師孟 命 閩 人多植之……至今目為 榕城 。”
“榕城”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别稱,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名稱來源
福州因曆史上廣泛種植榕樹而得名“榕城”。據記載,北宋時期福州太守張伯玉倡導大規模種植榕樹,形成“暑不張蓋,綠蔭滿城”的景象。這一傳統延續至今,市内仍保留大量古榕樹,如“榕樹王”等。
曆史依據
清代文獻如朱文藻《榕城詩話》和褚人穫《堅瓠七集》均提到“榕城”這一别稱,指出因閩地多榕樹而得名。宋代《三山志》等古籍也佐證了福州植榕的悠久曆史。
其他别稱
福州除“榕城”外,還有“三山”(因城内有于山、烏石山、屏山)、“閩都”“左海”等别稱。
現代概況
作為福建省省會,福州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23年常住人口約846.9萬,GDP超1.29萬億元。其城市标志仍以榕樹為核心元素,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文化意義
榕樹在福州象征包容與生命力,與當地溫泉文化、海洋文化共同構成城市特色。2010年福州獲“中國溫泉之都”稱號。
榕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榕樹生長的城市,也指那些遍布榕樹的城市。
榕城的部首是木,有四個筆畫。
榕城一詞源于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廣東的一些城市。榕樹在南方地區是一種常見的樹種,有着深厚的曆史與文化内涵。因此,榕城常常用來形容那些遍布榕樹的城市,也代表着一種自然和諧的城市景觀。
榕城的繁體字為「榕城」,沒有其他特殊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榕城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漢字中「榕」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來說,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差不大。
1. 我出生在一個美麗的榕城,每天都可以在榕樹下享受清涼。
2. 這座榕城以其悠久的曆史和壯麗的榕樹群聞名。
榕城并沒有明确的組詞規則,但可以根據實際語境進行擴展。例如,可以與「發展」、「建設」、「遊覽」等詞語組詞,形成類似「榕城發展」、「榕城建設」或「榕城遊覽」等表達。
榕城的近義詞有「著名榕樹之城」、「榕樹城市」等。
榕城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榕樹的城市,例如「鋼鐵之城」、「沙漠城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