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上國。《文選·左思<吳都賦>》:“習其敝邑而不覩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李善 注:“上邦,猶上國也。” ********* 《大亞洲主義》:“當時各弱小民族和國家,都是拜 中國 為上邦,要到 中國 來朝貢,要 中國 收他們為藩屬。”參見“ 上國 ”。
“上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上邦”意為“上國”,指在政治、文化或軍事上超越其他國家的強大國家。古代常用來形容中原王朝或中央政權,如中國在東亞朝貢體系中的地位。
該詞隱含着古代“華夏中心”觀念,體現中原王朝對周邊地區的文化優越感。孫中山在《大亞洲主義》中也提到,中國曾是周邊國家朝貢的“上邦”。
“上邦”不僅指地理意義上的核心國家,更強調文化、政治上的主導地位。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反映古代中國的國際關系認知。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典》《吳都賦》等來源。
《上邦》是一個漢字詞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指代一個國家或地域的名稱。具體來說,《上邦》指的是在地理位置上處于上遊或上方的國家或地區。
《上邦》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一”和“阝”。它的總筆畫數是9。
《上邦》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經典文獻中,例如《尚書大傳》和《左傳》等。它是古代人民用來描述地理位置的一種稱謂。
《上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上邦」。
在古代文獻中,《上邦》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會隨着時間不斷演變。然而,無論其具體寫法如何,字義和意思都保持不變。
1.《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一句話:“王遊九年,而宋者、魯人所謂上邦者也。”意為:“王遊曆了九年,而宋、魯被譽為上等的國家。”
2.《史記·孔子世家》中載:“子按上邦之道,入大邦之宮。”意為:“孔子學習上等國家的禮儀,進入大國的宮殿。”
組詞:上國、邦國、上流社會
近義詞:上國、上等國家
反義詞:下國、下等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