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食言的意思、不食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食言的解釋

不違背諾言。《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孔穎達 疏:“我終不食盡其言為虛僞不實。”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終不食言,自相魚肉。”《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我 何玉鳳 絶不食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食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不違背自己說過的話,信守承諾”。以下從詞源、語義和用法三個層面詳細解釋:

  1. 詞源解析

    • “食”在此處為動詞,本義是“吃”,引申為“吞沒、違背”。《尚書·湯誓》中“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是最早的文獻出處,這裡的“食言”指吞掉自己說過的話,即違背諾言。
    • “不食言”作為否定結構,最早見于春秋時期,《左傳》記載魯國大夫季文子“食言者肥”的典故,用反諷強調守諾的重要性。
  2. 語義内涵

    • 表層義:不把自己說過的話“吃掉”,即不違背承諾。
    • 深層義:包含三重價值維度:
      • 道德層面:體現個人誠信品質,《論語·為政》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社會層面:維系人際信任的基礎,如《管子》所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 實踐層面:要求言行一緻,明代呂坤《呻吟語》稱“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
  3. 語境應用

    • 正式場合:多用于書面承諾,如“本人鄭重承諾,絕不食言”
    • 日常交流:常見于口語表達,例如:
      • 保證式:“這次我一定做到,絕不食言”
      • 激勵式:“你若能達成目标,我定不食言給予獎勵”
    • 曆史典故:商鞅“徙木立信”通過兌現五十金賞賜,樹立政府公信力,成為“不食言”的經典範例

需注意與近義詞的細微差别:

現代社會中,“不食言”在法律文書(如合同履約)、政治承諾(如選舉政見)、商業合作等領域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是構建信用社會的語言基石。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食言這個詞是指言出必行,說話算數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并日,總筆畫數是9。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繁體字中,不食言的寫法是「不食言」。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例如,有時候會将「食」寫成「飠」。一個例句可以是:他向我保證不會食言。關于組詞,可以組成不食言者、不食言論等。近義詞可以是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等。而反義詞可以是食言、言而無信等。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