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食言的意思、不食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食言的解釋

不違背諾言。《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孔穎達 疏:“我終不食盡其言為虛僞不實。”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終不食言,自相魚肉。”《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我 何玉鳳 絶不食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食言”的漢語詞典釋義

“不食言”是漢語中表達誠信的固定短語,指不違背自己說過的話,強調言行一緻、信守承諾的品德。該詞由否定副詞“不”與動詞“食言”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尚書》中“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的用法。

從字源角度分析,“食”在古漢語中可引申為“吞沒、毀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背惠食言”,故“食言”即比喻将諾言吞沒不履行。而“不食言”則通過否定形式強化了對諾言的堅守态度。

其近義詞包括“信守諾言”“言而有信”,反義詞為“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正式語境,如商業協議、政治承諾或人際交往中,例如:“籤訂合同後,雙方均表示不食言”。

語言學家指出,“不食言”的穩定性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對“信”的推崇,《論語·為政》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即是對該價值觀的呼應。

網絡擴展解釋

“不食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不違背自己說過的話,信守承諾”。以下從詞源、語義和用法三個層面詳細解釋:

  1. 詞源解析

    • “食”在此處為動詞,本義是“吃”,引申為“吞沒、違背”。《尚書·湯誓》中“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是最早的文獻出處,這裡的“食言”指吞掉自己說過的話,即違背諾言。
    • “不食言”作為否定結構,最早見于春秋時期,《左傳》記載魯國大夫季文子“食言者肥”的典故,用反諷強調守諾的重要性。
  2. 語義内涵

    • 表層義:不把自己說過的話“吃掉”,即不違背承諾。
    • 深層義:包含三重價值維度:
      • 道德層面:體現個人誠信品質,《論語·為政》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社會層面:維系人際信任的基礎,如《管子》所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 實踐層面:要求言行一緻,明代呂坤《呻吟語》稱“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
  3. 語境應用

    • 正式場合:多用于書面承諾,如“本人鄭重承諾,絕不食言”
    • 日常交流:常見于口語表達,例如:
      • 保證式:“這次我一定做到,絕不食言”
      • 激勵式:“你若能達成目标,我定不食言給予獎勵”
    • 曆史典故:商鞅“徙木立信”通過兌現五十金賞賜,樹立政府公信力,成為“不食言”的經典範例

需注意與近義詞的細微差别:

現代社會中,“不食言”在法律文書(如合同履約)、政治承諾(如選舉政見)、商業合作等領域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是構建信用社會的語言基石。

别人正在浏覽...

愛鳥周百卉千葩白相人八戎辨脫儳言朝貴趁先唇齒音麤相大辂丹曦地磅滴滴鄧鄧砥節勵行定閱剟削煩察防察非夫費勁改序幹兒高作勾染廣略浩生黃帝陵簡撮踐汙忌媢列女傳利子龍柏茅山綿劣睦鄰能上能下屏竄披裘起號青穹诠擇溶化三王城商飙上書樹根水火不容輸卒訟訴遂心快意素儉孫陽圖作不軌下次相要縣針篆小胡桃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