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癱瘓。 宋 唐慎微 《證類本草·草部下品之上》:“附子味辛溫,主風寒欬逆……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踒躄”一詞在漢語中并不常見,且未在權威詞典或文獻中找到确切定義,可能是古漢語或方言中的生僻詞,或存在書寫誤差。以下為拆解分析:
單字釋義:
組合推測: 兩字結合可能表示“因腳傷導緻跛行”或“行走困難的狀态”,屬于描述身體行動不便的複合詞。類似古漢語中“踒蹇”(跛行)的用法。
使用建議:
建議提供更多語境或确認字形,以便更精準解答。
踒躄(wō xí),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足)和⺼(月,以肉為旁),筆畫數為13。
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寫法為「踒踆」。在古代,人們常使用繁體字來書寫,因此可以看到不同的字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所不同,所以「踒躄」的古代寫法也有所變化。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踒DIS山」,山字放在「踒」的上半部分,表示人在山上行走踉跄。
例句:
1. 他在山路上踒躄了幾步後,終于爬上了山頂。
2. 小明滑了一跤,差點踒躄到。
組詞:踒傷、踒骨、踒手
近義詞:跌倒、摔倒
反義詞:穩定、平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