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crastination] 以拖延為特征的行動、習慣或性格
看到他們拖拖拉拉,就很氣憤
“拖拖拉拉”是一個中文口語化表達,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核心含義 形容做事遲緩、效率低下,不能及時完成事務的狀态。例如:“他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一個報告寫了兩周。”
二、詞源解析 由雙音節疊詞構成:
三、近義對比 • 拖延症(現代心理學概念,) • 磨洋工(含消極怠工意味) • 優柔寡斷(側重決策遲疑)
四、使用場景
五、文化延伸 該詞折射出中國人注重效率的傳統觀念,《論語》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思想與之形成對照。現代時間管理理論建議對抗拖拉的方法包括:番茄工作法、任務分解等。
注意:使用時多含批評意味,正式文件中建議替換為“辦事拖沓”“效率低下”等中性表達。
拖拖拉拉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事物行動緩慢、拖延、不積極,而且往往有拖泥帶水的意味。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某人做事磨磨蹭蹭,不急不慢,或者指某個過程或事件一點一點地推進,拖延時間。
拖的部首是扌,總筆畫數是8;
拉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是4。
拖拖拉拉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其中“拖”和“拉”都是比較常見的詞彙,表示移動或推動物體的動作。拖拖拉拉的組合可能是因為兩個詞的發音相似,産生了意思上的聯想而形成。
拖拖拉拉的繁體字為「拖拖拉拉」。
古代對于拖拖拉拉的描述并沒有明确的字寫法,因為這個詞是用現代漢語的語法和詞彙組合的新詞,所以沒有古代寫法的記錄。
1. 他總是拖拖拉拉,從不按時完成工作。
2. 這個項目一拖再拖,真是拖拖拉拉到現在還沒完工。
拖沓、拖延、拖泥帶水。
拖拉、磨磨蹭蹭、拖泥帶水。
迅速、果斷、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