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矓;迷糊。 唐 韓偓 《馬上見》詩:“去帶懵騰醉,歸因困頓眠。” 南唐 馮延巳 《金錯刀》詞:“隻銷幾覺懵騰睡,身外功名任有無。” 明 王錂 《春蕪記·宸遊》:“不覺神情恍惚,睡思懵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乃繫馬於樹,倚樹小憩,漸懵騰睡去。”
“懵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處于半清醒、迷糊或神志不清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蒙眬、迷糊的狀态,多用于描述醉酒、困倦或意識不清的情境。例如,唐韓偓《馬上見》中“去帶懵騰醉”,即描繪醉後神志模糊的狀态。
引申含義
也可泛指精神恍惚或思緒不集中,如明代王錂《春蕪記》中“睡思懵騰”,強調困倦時的迷糊感。
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詞,如韓偓的“自抛懷抱醉懵騰”,南唐馮延巳的“隻銷幾覺懵騰睡”,均以詩意化語言表現半醉半醒的意境。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賞析或仿古語境,如秋瑾詩句“懵騰蕉葉卷新雨”。
“懵騰”通過具體情境(如醉酒、困頓)刻畫人的意識模糊狀态,兼具形象性與文學性。其使用需結合語境,常見于詩詞或曆史文本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懵騰》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用來形容思維迷糊、頭腦昏沉、不清醒的狀态。通常表示人的狀态,也可以用來描述思想或形勢的混亂不明。
《懵騰》的拆分部首是「心」和「肉」。
《懵騰》的總筆畫為17畫。其中,「懵」為15畫,「騰」為10畫。
《懵騰》一詞來源于漢代至魏晉時期的典籍和古代口頭語言。在古代《爾雅》一書中有記錄「懵懵懂懂」這一詞語,表示頭腦糊塗。後來,「懵懵懂懂」逐漸演變為「懵騰」,用來形容頭腦迷糊的狀态。
《懵騰》的繁體字為「朦朧」,意思和「懵騰」相似,形容思維或情緒迷糊不清的狀态。
在古代寫法中,「懵」字的上部寫作「月」,下面是一個表示「糖」的聲旁。而「騰」字則是上面寫作「肉」,下面是「曾」的聲旁。
1. 他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着,思維變得懵騰起來。
2. 面對複雜的形勢,他一時間頭腦懵騰,不知如何應對。
3. 學習壓力過大,她的思維變得懵騰不清。
常見的與「懵騰」相關的組詞有:
1. 懵然:形容無知迷糊的樣子。
2. 懵懂:形容心智幼稚,對事物不了解。
3. 茫然:形容迷失方向,心中迷茫的狀态。
4. 蒼茫:形容一片遼闊、不見邊際的樣子。
與「懵騰」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昏亂:形容思維或情緒混亂不清。
2. 迷糊:形容頭腦不清醒,思考不清晰。
3. 困惑:形容迷茫、不知所措的狀态。
與「懵騰」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清醒:形容頭腦清晰、思維明确。
2. 明亮:形容情緒積極、心境開朗。
3. 明了:形容理解透徹、明确無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