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聰明外露。《三國志·魏志·荀彧傳》“﹝ 彧 ﹞叔父 爽 ,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晉 皇甫谧 《逸士傳》:“或問 許子将 , 靖 與 爽 孰賢? 子将 曰:‘二人皆玉也, 慈明 外朗, 叔慈 内潤。’”《南齊書·衡陽王道度傳》:“ 宣帝 問二兒學業。 次宗 答曰:‘其兄外朗,其弟内潤,皆良璞也。’”
“外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環境,也可用于人物品評。以下是詳細解釋:
外朗由“外”(外部)和“朗”(明亮、明朗)組成,字面意義為“外部明亮”。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
自然描寫
多用于詩詞或寫景文字,如曹植《洛神賦》中“丹唇外朗,皓齒内鮮”,以“外朗”形容唇色紅潤鮮明。
人物品評
常見于曆史典籍,如《南齊書》記載“其兄外朗,其弟内潤”,借玉的質地比喻兄弟二人的才智與性情。宋代賀鑄詩句“外朗内潤連城珍”亦用此典。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逸士傳》等文獻來源。
外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光彩耀眼、明亮奪目的樣子。
外朗的部首是“夕”,筆畫數為8。
外朗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
外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外朗」。
在古代,外朗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變形。但總的來說,字形和現代相似。
1. 她穿着一襲外朗的白色禮服,引來了衆人的矚目。
2. 這座城市的燈火輝煌,夜晚真是外朗無比。
1. 外朗光彩:指光線明亮耀眼的樣子。
2. 外朗喧鬧:形容聲音明亮而嘈雜。
1. 明亮
2. 光彩照人
1. 黯淡
2. 幽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