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ammer;stutter]∶口吃
我舅舅一急就結巴得厲害
(2) [stammerer;stutterer]∶口吃的人
(1).口吃。《鏡花緣》第八七回:“他有結巴毛病,我教他奏個音樂你聽。” 曹禺 《日出》第三幕:“說話有些關不住風,還有點結巴。”
(2).指口吃的人。 蕭乾 《我愛新聞工作》:“我在沒有做記者前,是個結巴,記者工作迫使我改了這個毛病。”
“結巴”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說話時出現不自主的重複、停頓或延長音節的語言障礙現象,即“口吃”。以下是詳細解釋:
語言障礙
結巴屬于言語流暢性障礙,表現為發音不連貫、音節重複(如“我…我要喝水”)或卡頓。根據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的定義,若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且頻繁出現,即可診斷為口吃。
詞性擴展
作動詞時指說話不流暢(如“他緊張時會結巴”),作名詞時指口吃的人(如“他是個結巴”)。
核心症狀
伴隨特征
可能出現焦慮、緊張、對特定詞語的恐懼,甚至伴隨身體動作(如眨眼、跺腳)。
生理因素
可能與聲帶肌肉協調異常、大腦語言處理區域功能失調有關。
心理與社會因素
緊張、壓力或童年語言環境不良可能誘發或加重症狀。
分類
語言訓練
通過節奏練習、呼吸控制等專業矯正方法改善。
心理幹預
緩解焦慮情緒,增強自信心。
“結結巴巴”是成語化的表達,形容說話斷續不連貫,如老舍《駱駝祥子》中“結結巴巴地叙述”。
結巴是一個常用的動詞,指的是在說話時出現口齒不清、說不流利的現象。當一個人結巴時,他的語速可能會變慢,并且在發音過程中可能會重複某些音節或詞語。
結巴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部為"缶",右部為"巳"。它的總筆畫數為10。
結巴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它的本義是指盛酒的器皿倒置。後來,這個詞引申為指說話時産生不流利、口齒不清的情況。
結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結巴」。
在古代,結巴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結巴的寫法有時會将左部的"缶"換成"缶子"的組合字形。
1. 他在演講時經常結巴,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他的意思。
2. 小明小時候結巴得厲害,經過語言康複治療後,現在已經能夠流利地進行交流了。
1. 結巴兒:形容一個人說話時口齒不清的情況。
2. 結巴症:指患有說話障礙的症狀,表現為口齒不清、發音困難等。
3. 結結巴巴:形容一個人說話時結巴的情況。
1. 口吃:指說話時發音不清晰、出現重複或中斷的情況。
2. 吃字:指說話時出現發音錯誤或掉字的現象。
流利:指一個人在說話時發音清晰、流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