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脇息”。1.斂縮氣息。《墨子·兼愛中》:“昔者 楚靈王 好細要, 靈王 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脇息然後帶,扶墻然後起。”後多表示恐懼。《文選·宋玉<高唐賦>》:“股戰脅息,安敢妄摯。” 李善 注:“脅息,猶翕息也。”《漢書·嚴延年傳》:“豪彊脅息,野無行盜。” 顔師古 注:“脅,斂也,屏氣而息。”《魏書·匈奴等傳序》:“偷名竊位,脅息一隅。”《新唐書·王方翼傳》:“誅滅大姓,姦豪脅息。” 宋 蘇轼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自 商鞅 變法,以殊死為輕典,以參夷為常法,人臣狼顧脅息,以得死為幸,何暇復請?”
(2).表示悲傷。《文選·宋玉<高唐賦>》:“令人惏悷憯悽,脅息增欷。” 李善 注:“并悲傷貌。脅息,縮氣也。”
脅息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因恐懼、緊張或敬畏而收斂氣息,屏住呼吸。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拆解
合稱“脅息”,字面意為“收斂呼吸”,形容因外界壓力導緻呼吸急促或暫時停止的狀态。
詞典定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脅息指屏住呼吸,形容恐懼或極度緊張。例如《荀子·禮論》中“寝兕持虎,蛟韅絲末,所以養威也;故大路之馬必倍至教順,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的語境下,描述敬畏時“脅息然後帶”㈠。
敬畏與恐懼
文學修辭
古詩詞常用“脅息”強化氛圍,如杜甫《北征》中“陰風西北來,慘淡隨回鹘……脅息循牆行”,以屏息動作烘托亂世危局㈣。
今多用于書面語及曆史文本解讀,如形容古人對權威的敬畏(“百官脅息”),或文學賞析中分析人物心理狀态(“讀者脅息以待結局”)。
來源說明:
㈠ 《荀子·禮論》(中華書局點校本)
㈡ 《漢書·酷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㈢ 李白《大獵賦》(《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
㈣ 杜甫《北征》(《杜詩詳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㈤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脅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xié xī(繁體寫作“脅息”),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斂縮氣息
指屏住呼吸、收斂氣息的動作,常見于因恐懼或緊張而不敢大聲喘氣的情景。例如《墨子·兼愛中》提到楚靈王的大臣為迎合其喜好,節食束腰時“脅息然後帶”。
情感表達
曆史文獻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屏息”“斂氣”,反義詞如“舒氣”“暢息”。
“脅息”既可指生理上的屏息動作,也用于刻畫恐懼、悲傷等情緒,常見于古典文學與史籍。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恐懼時多與“股戰”(雙腿發抖)并用,悲傷時則與“增欷”(抽泣)關聯。
版位抱瑟不吹竽本典繃席瘭疽冰河鄙識長懋昌庭襯金初定出手村聚矬人呆老漢淡巴姑豆腐幹兜心花堕和羅法眷法顯風移俗變分赢負物幹旱關系網龜紗過形禾麥紅貨轟礮荒張花香鳥語間色節嫠九虎具物開竅看鏡朗月清風廉白慮變謾說拗阻癖愛平月襁屬潛翳俏冥冥青襟區聞陬見順化素功隨語生解套用晚秋違從危房無聲無臭諧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