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書。按,通“ 案 ”。 唐 白居易 《征秋稅畢題郡南亭》詩:“按牘既簡少,池館亦清閑。”一本作“ 案牘 ”。
按牍(àn dú)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指審閱、批改公文或文書。
二字組合後,強調對官方文書的審閱處理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官吏的職務描述。
《史記·酷吏列傳》
“奏事即譴,按牍責之。”
描述官吏審查文書時嚴厲問責的場景,體現“按牍”的公務審查性質。
(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漢書·賈誼傳》
“大臣持簿書不決,按牍之吏相推而沉滞。”
反映文書積壓時官吏互相推诿的狀态,印證“按牍”與公文處理的關聯。
(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唐代後,“按牍”漸與“案牍”通用,如劉禹錫《陋室銘》“無案牍之勞形”,但本義仍聚焦于公文審閱。現代漢語中雖少用,但“案牍”一詞保留于“案牍勞形”等成語中,承襲其核心含義。
參見:
“按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按牍”指文書、公文,其中“按”通“案”,即“案牍”的異體寫法。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唐代白居易《征秋稅畢題郡南亭》中“按牘既簡少,池館亦清閑”,這裡的“按牍”即指處理公務的文書。
單字拆分
“按牍”主要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例如白居易的詩句,通過“按牍簡少”形容公務清閑的狀态。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案牍”一詞,如成語“案牍勞形”。
如需進一步了解“牍”的演變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礙事阿屯爆谷博落不旋時唱籌量沙昌大暢行無礙愁魔出下黨見點金乏術電劄都孔目惇惇煩嚣飛紅逢衣淺帶高絙伎廣圓孤怯號谥昏擦剌笏頭帶江梅引兼羅即裡漸裡驚弦雁晉見盡思勁鸷九節蒲九京卷筒紙類象漏積頱頢履迹慢動作盲廢扪蝨廟頌密靜仆僮洽博德聞秋耕人心難測鋭志弱行剩到盛情難卻神監嵩汝台諱天生仙鐵籠同利網聊無堤之輿現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