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書。按,通“ 案 ”。 唐 白居易 《征秋稅畢題郡南亭》詩:“按牘既簡少,池館亦清閑。”一本作“ 案牘 ”。
“按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按牍”指文書、公文,其中“按”通“案”,即“案牍”的異體寫法。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唐代白居易《征秋稅畢題郡南亭》中“按牘既簡少,池館亦清閑”,這裡的“按牍”即指處理公務的文書。
單字拆分
“按牍”主要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例如白居易的詩句,通過“按牍簡少”形容公務清閑的狀态。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案牍”一詞,如成語“案牍勞形”。
如需進一步了解“牍”的演變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按牍》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àn dú,意為按着幹部下放下來的辦事牍狀辦理。該詞可以被拆分為“手”和“牛”,兩個部首。
《按牍》的部首為“手”和“牛”,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的總計有10劃。
《按牍》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形容官員按照上級指示所寫的牍狀文書,用于辦理各種事務。
對應的繁體字為「按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盡相同。穿越時空,我們看到的是古代漢字,例如:「按牍」。
1. 我按牍完成了我上級分配的任務。
2. 這份按牍是要交給辦公室的。
組詞:按時、牍狀、按部就班
近義詞:按照、遵循
反義詞:違背、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