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李浮瓜的意思、沈李浮瓜的詳細解釋
沈李浮瓜的解釋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謂天熱把瓜果用冷水浸後食用。後以“沉李浮瓜”借指消夏樂事。亦用以泛指消夏果品。 宋 沉與求 《秋日戲呈蔣達可檢讨》詩:“西風槭槭舞庭櫰,沉李浮瓜事益乖。”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日轉午,脫巾散髮,沉李浮瓜,寶扇搖紈素。”《金6*瓶6*梅詞話》第二七回:“ ********* 令他安排酒來,不一時,冰盆内沉李浮瓜,涼亭上偎紅倚翠。”參見“ 浮瓜沉李 ”。
詞語分解
- 沈的解釋 沈 (③瀋) ě 姓。 汁:“為榆沈”。 中國遼甯省沈陽市的簡稱。 沈 é 同“沉”。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瓜的解釋 瓜 ā 蔓生植物,屬葫蘆科,果實可食:西瓜。冬瓜。瓜蒂。瓜分(像切瓜一樣分割,如“瓜瓜天下”)。瓜葛。瓜代。瓜李(指嫌疑的境地)。瓜子兒。 筆畫數:; 部首:瓜;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沈李浮瓜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沈李浮瓜”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也寫作“浮瓜沉李”,形象地描繪了古人夏日消暑納涼的一種雅緻方式。其核心含義如下:
-
字面意思與具體行為:
- “沈”通“沉”,指将李子沉入清涼的水中。
- “浮”指讓瓜果漂浮在水面上。
- 合起來是指在炎熱的夏天,将甜瓜和李子等水果浸泡在冷水(如井水、泉水)中,使其冰涼後再食用,以達到消暑降溫的目的。這是一種利用自然低溫保鮮和冰鎮食物的古老方法。
-
深層含義與文化象征:
- 這個成語生動地刻畫了古人應對酷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代表了夏日裡一種閑適、清涼、惬意的避暑場景。
- 它常被用來形容消夏的樂事或清涼自在的環境,帶有一種文人雅士追求自然、閑適生活的意趣。後世也常借此描繪文人聚會或避暑時的雅緻。
-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魏國曹丕的《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這是對當時消暑方式的直接描述,也是成語的雛形 。
- 後世文人多有引用和化用,使其成為描繪夏日清涼的經典意象。例如,東晉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相關典故中也有類似意境的體現(雖非直接出處,但反映了該習俗在文人中的流行)。
-
現代理解與引申:
- 在現代漢語中,“沈李浮瓜”或“浮瓜沉李”主要作為成語使用,用來形容夏日在水邊或清涼處避暑的閑適情景,或泛指消夏的樂事。其字面所指的具體行為因現代制冷技術的普及已較少見,但其承載的消暑納涼、追求清涼惬意的文化内涵得以保留 。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浮瓜沉李”詞條有詳細釋義,引用了曹丕原文,并解釋了其作為消暑典故的用法。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該詞條,解釋其字面行為和引申義。
-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見于《昭明文選》等文集):提供了成語最原始的出處和語境。
- 王羲之《蘭亭集序》相關背景與典故研究(各類文學史及研究著作):反映了類似習俗在魏晉文人雅集中的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
“沈李浮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丕的《與朝歌令吳質書》,原文為“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指将瓜果浸泡在清涼的泉水中消暑。後引申為兩種含義:
- 消夏樂事:描述夏日納涼、享用冷食的閑適場景(如宋代詩詞中“沉李浮瓜事益乖”);
- 泛指消夏果品:指代冰鎮後的瓜果,如《金瓶梅詞話》中“冰盆内沉李浮瓜”。
二、出處與演變
- 曆史淵源:成語源自曹丕書信,原為“浮瓜沉李”,後演變為“沈李浮瓜”,二者含義相同。
- 文學應用:在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中常見,例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描述“沉李浮瓜,寶扇搖纨素”,體現消暑意境。
三、近義詞與用法
- 同義表達:“浮瓜沉李”;
- 語境提示:多用于描繪古典生活場景或夏季清涼意象,如詩詞創作、曆史文本解讀。
四、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成語比喻“人心浮躁”,但此解釋未被主流權威文獻廣泛采用,可能為引申或誤用。建議優先參考原始出處及高權威性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學用例或曆史背景,可查閱《與朝歌令吳質書》原文或相關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剝亂崩解犇競駁責承嬗離合塵想癡想大驚失色底氣奪卻反衣樊援飛精風政墳圈扶揑膏鐧梗塞功構貢墨鬼剃頭畫純呼音介介然京囷靓衣捐背具悉開放克壯袴腰狼突豕竄仂句廉堂廬垩駡題妙語如珠破迷剖決如流破逐溶化善罷幹休聲芳慎戒慎重詩抄疏僻死沒騰四至八到溯流而上索賴田洫天韻跳傘塔萬全無傷大雅險巾鮮希嚣人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