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籍的意思、僧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籍的解釋

指登錄僧尼的冊籍。 唐 劉禹錫 《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詩:“西遊 長安 隸僧籍,本寺門前 曲江 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僧籍是漢語中特指佛教僧侶在官方或宗教機構中登記注冊的身份憑證制度,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僧"源自梵語"saṃgha",意為和合衆;"籍"指登記名冊。《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登記僧人姓名的簿冊"(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冊),該制度始于南北朝,完備于唐代,據《唐會要·僧籍》記載,朝廷設"天下僧尼,隸屬祠部"的專項管理(來源:《唐會要》卷四十九)。

二、制度功能

具有身份認證與行為規約雙重屬性,包含僧侶的法名、師承、剃度寺院等信息。宋代《慶元條法事類·道釋令》規定"諸僧道身死、還俗者,當日申州注籍"(來源:《慶元條法事類》卷五十),體現其動态管理特征。

三、管理範疇

具體包含三項内容:

  1. 度牒頒發:作為官方許可證明,《佛祖統紀》載唐玄宗時期"敕天下僧尼以三歲一造籍"(來源:《佛祖統紀》卷四十)
  2. 寺院歸屬:确立僧侶與寺院的隸屬關系
  3. 戒律監督:通過籍錄實施獎懲機制

四、現代衍變

當代佛教協會沿用僧籍管理傳統,實施《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要求僧人基本信息納入數據庫備案(來源:《中國佛教制度史》第七章)。該制度作為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發揮着規範宗教活動的基礎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僧籍是漢傳佛教中記錄僧尼身份信息的官方冊籍,主要用于管理宗教人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僧籍即僧尼名冊,是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背景下形成的管理制度。其核心功能是記錄出家者身份,使僧尼脫離民籍,由宗教機構統一管理。

二、曆史與管理特點

  1. 起源背景
    南北朝佛教鼎盛,寺廟數量激增。南朝僧尼不納入民籍,導緻國家戶籍人口大幅減少;北魏時期開始推行僧籍制度,由僧曹(佛教管理機構)統一管理。

  2. 入籍程式
    要求出家者需通過身份審查,并經曆至少一年的考察期,内容包括背誦佛經、學習沙彌戒律等。合格後舉行剃度儀式,更換僧服,改姓“釋”并獲得法名。

三、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中提及“西遊長安隸僧籍”,側面反映了僧籍制度在當時的普及性。

四、相關制度
與僧籍配套的還有“度牒”制度,即官方頒發的出家資格證明,進一步強化宗教人員管理。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同歸北河輩流飙忽補化長鎖串并聯出錢楚陽台登敍德雲典記釘子耳聞不如眼見負販婦教故步自畫過番國靈汗帨和解惶遽驕骢靜氣九回曲輆沭刻罰苦菜花老湫撩蜂吃螫碌架床懋選面腆陪敦劈烈青芒球扇形秋月邱真人砌陰券契宂列軟擡三風十愆山梨射傷濕疹首鄉太常妻袒谪套禮田翁鐵闆注腳童山望風捕影未焚徙薪微露委隨羲愛攜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