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登錄僧尼的冊籍。 唐 劉禹錫 《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詩:“西遊 長安 隸僧籍,本寺門前 曲江 碧。”
僧籍是漢傳佛教中記錄僧尼身份信息的官方冊籍,主要用于管理宗教人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僧籍即僧尼名冊,是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背景下形成的管理制度。其核心功能是記錄出家者身份,使僧尼脫離民籍,由宗教機構統一管理。
二、曆史與管理特點
起源背景
南北朝佛教鼎盛,寺廟數量激增。南朝僧尼不納入民籍,導緻國家戶籍人口大幅減少;北魏時期開始推行僧籍制度,由僧曹(佛教管理機構)統一管理。
入籍程式
要求出家者需通過身份審查,并經曆至少一年的考察期,内容包括背誦佛經、學習沙彌戒律等。合格後舉行剃度儀式,更換僧服,改姓“釋”并獲得法名。
三、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中提及“西遊長安隸僧籍”,側面反映了僧籍制度在當時的普及性。
四、相關制度
與僧籍配套的還有“度牒”制度,即官方頒發的出家資格證明,進一步強化宗教人員管理。
《僧籍》是指具有僧人身份的人員登記冊。在古代,僧籍是記錄佛教寺院中僧人的身份、名字、法號等信息的重要證明文件。
《僧籍》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其中“人”部表示人物,“⺮”部表示木。根據部首查字法,我們可以推測《僧籍》的意義與人物相關,與木材等有關。
根據漢字的基本結構和筆畫編碼,我們可以知道,《僧籍》共由11個筆畫構成。
《僧籍》一詞最早出現在古籍中,與中國佛教的發展有關。古代中國有許多名流文人、曆史學家等對佛教的研究和記錄,其中涉及了僧人的身份和相關制度,因此形成了《僧籍》這個詞。
繁體字“僧籍”與簡體字相比,主要在字形上有所差異。部分繁體字的書寫形式保留了古代漢字的特點,更加貼近最初的漢字形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僧籍》中的“籍”字,古代寫法不同于現代的“⺮”和“貝”組合,而是采用了“⺮”和“宀”組合的形式。這種寫法反映了古代人們對字形的不同審美觀念和書寫規範。
1. 他的名字被記入了這座寺院的《僧籍》。
2. 為了保護佛教的僧籍文化,許多寺廟都建立了精确的文獻檔案。
1. 僧人:指信仰佛教、出家修行的男性。
2. 禅宗:佛教的一個宗派,注重禅修和悟道。
3. 寺廟:佛教的宗教建築,用于供奉佛像、進行宗教活動等。
近義詞:寺籍、和尚籍
反義詞:俗籍、塵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