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惶遽的意思、惶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惶遽的解釋

[frightened;alarmed] 驚恐慌張

神色惶遽

詳細解釋

亦作“ 惶懅 ”。恐懼慌張。《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傳》:“持質者惶遽叩頭曰:‘我但欲乞資用去耳!’”《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年》:“癸巳, 國忠 集百官於朝堂,惶懅流涕,問以策略,皆唯唯不對。”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誠不料被迫至此,不勝惶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惶遽”是一個漢語書面詞彙,形容人在突發變故或緊急情況下因極度驚慌而失去常态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與詞性

“惶遽”為形容詞,表示因恐懼、緊張導緻的慌亂失措,常與“不安”“失色”等詞連用。例如:“噩耗傳來,衆人皆惶遽無措。”《現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強調因外界壓力引發的短暫性心理失控。

構詞與語源

“惶”本義為恐懼(《說文解字》釋作“恐也”),“遽”原指急速(《爾雅》注為“疾也”),二字結合後詞義側重心理層面的急促慌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形容王莽政權崩潰時“百官惶遽,不能攝其官”的曆史場景。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驚惶”“倉皇”,均含慌亂之意,但“惶遽”更突出因突發事件産生的即時反應;反義詞為“鎮定”“從容”,如《世說新語》載謝安“聞淮上大捷,弈棋如故,了無惶遽之色”。

現代使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文學描寫或曆史叙述,口語中較少出現。在語義強度上,較“慌張”更具書面莊重感,常與重大變故相關聯,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管理層顯露出惶遽之态。”

網絡擴展解釋

“惶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áng jù,其核心含義為驚恐慌張,常用于形容人在突發狀況下的緊張失措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核心
    “惶”指恐懼不安,“遽”意為急促、慌張,二者組合表示因突發事件或壓力産生的極度驚慌與慌亂。例如“神色惶遽”即面部表情顯露出明顯的恐慌。

  2. 詞源與結構
    “遽”字本義為急速、匆忙(如“遽爾”“遽死”),後引申出“驚懼”之意。“惶遽”屬于聯合式合成詞,通過兩個近義語素疊加強化詞義。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文言或曆史記載,例如:


三、近義詞與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該詞強調瞬間的慌亂,與長期焦慮(如“惶惶不可終日”)不同,更側重突發事件的即時反應。如需進一步查詢詞源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或《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捱風緝縫罯罯暴子寵習蹉跎時日丹掖島洞點鼓斷子絶孫堕馬法書風中之燭更害袿袍骨立憾悔豪缣蚝山黃焦焦黃輕監戶介狹雞盲鏡像驚心喪魄荊州樂金銀首飾考楚壸術老虎窗米南宮暮爨朝舂孽塵齧龁怒臂傩禳飄瓦辟寒香乾臘奇貨清清囚奴肉裡刺攝景勝常士夫事由死裡求生聳目索索台站特大號天咎投晚挽幛魏文手巾無官一身輕祥穟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