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re hills] 不生草木的山
山無草木亦曰童。——《釋名》》
童山秃嶺
(1).無草木的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凡所過,童山沙磧,不生草木之區。” ********* 《建國方略》:“童山變為森林,石田變為沃土。” 郭沫若 《北伐途次》三:“特别是入了 湖北 境界之後,山多是一些童山。”
(2).砍伐林木,使山光秃。《管子·國準》:“童山竭澤者,君智不足也。”
“童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化背景:
自然地理概念
指無草木生長的光秃山嶺,即因自然條件或人為破壞導緻植被缺失的山地。例如:濯濯童山、童山秃嶺()。部分童山形成與缺水、缺土或環境污染有關()。
動詞用法
可引申為“砍伐林木使山體裸露”,如《荀子·王制》中“山林不童”,即通過合理采伐避免山體光秃()。
在傳統風水理論中,童山被視為“不可葬”之地。《葬書》提出“五不葬”原則,首條即“童山不可葬”,認為此類山體缺乏生氣(氣不和),無法滋養生命,故不宜作為墓地()。其判斷依據包括:
“童山”既可指自然或人為導緻的光秃山體,又在風水文化中象征“無生氣”的禁忌之地。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核心始終圍繞植被缺失這一特征展開。
童山是指年幼的山峰,也可指山川中青翠的部分。這個詞形象地描繪了山峰高聳、蜿蜒曲折的形狀,給人以童稚可愛的感覺。
童(亻+重心)- 8畫,山(山+三)- 3畫。
《童山》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中。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童山常被用來形容山峰的特點。
在繁體字中,“童”、“山”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童山的字形與現代大緻相同,唯一的區别是在“山”字上,天幹字“大”寫成“亠”。
1. 山巒連綿,童山童水,美不勝收。
2. 在山頂上,你可以俯瞰整個童山。
組詞:童心、山水、山峰、山脈、山谷。
近義詞:峰巒、山嶺、山丘。
反義詞:成年山、老山、陰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