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據。《戰國策·齊策四》:“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淮南子·主術訓》:“券契束帛,刑罰斧鉞,其於以解難,薄矣。”《魏書·釋老志》:“或償利過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貧下,莫知紀極。”
“券契”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契約或憑證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券契指契據,即古代用于債務、買賣等事項的書面憑證,通常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作為憑據。類似現代合同或票據,具有法律效力。
現代詞彙“債券”“入場券”中的“券”字即源于此,保留了“憑證”的核心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時期的使用差異,可參考《戰國策》《管子》等文獻。
《券契》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合同、契約或證件。通常用來指代能夠證明和确認某種權益或交易關系的文件。
《券契》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刀(刂)和一(一)。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券契》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形成于中國的古代商貿制度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許差别。幾乎所有的漢字都有繁體寫法,但是現代簡化字的普及,使得繁體字的使用逐漸減少。而《券契》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的寫法相同,沒有明顯的區别。
1. 他籤署了一份券契,将自己的房屋轉讓給了買主。
2. 銀行會為每一位用戶提供一份賬戶券契,作為其身份和資金的證明。
券據、券商、契約、借券、財務券
契約、合同、證件、憑證
解約、取消、廢止、違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