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僧籍的意思、僧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僧籍的解释

指登录僧尼的册籍。 唐 刘禹锡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诗:“西游 长安 隶僧籍,本寺门前 曲江 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僧籍是汉语中特指佛教僧侣在官方或宗教机构中登记注册的身份凭证制度,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僧"源自梵语"saṃgha",意为和合众;"籍"指登记名册。《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登记僧人姓名的簿册"(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册),该制度始于南北朝,完备于唐代,据《唐会要·僧籍》记载,朝廷设"天下僧尼,隶属祠部"的专项管理(来源:《唐会要》卷四十九)。

二、制度功能

具有身份认证与行为规约双重属性,包含僧侣的法名、师承、剃度寺院等信息。宋代《庆元条法事类·道释令》规定"诸僧道身死、还俗者,当日申州注籍"(来源:《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体现其动态管理特征。

三、管理范畴

具体包含三项内容:

  1. 度牒颁发:作为官方许可证明,《佛祖统纪》载唐玄宗时期"敕天下僧尼以三岁一造籍"(来源:《佛祖统纪》卷四十)
  2. 寺院归属:确立僧侣与寺院的隶属关系
  3. 戒律监督:通过籍录实施奖惩机制

四、现代衍变

当代佛教协会沿用僧籍管理传统,实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要求僧人基本信息纳入数据库备案(来源:《中国佛教制度史》第七章)。该制度作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发挥着规范宗教活动的基础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僧籍是汉传佛教中记录僧尼身份信息的官方册籍,主要用于管理宗教人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僧籍即僧尼名册,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背景下形成的管理制度。其核心功能是记录出家者身份,使僧尼脱离民籍,由宗教机构统一管理。

二、历史与管理特点

  1. 起源背景
    南北朝佛教鼎盛,寺庙数量激增。南朝僧尼不纳入民籍,导致国家户籍人口大幅减少;北魏时期开始推行僧籍制度,由僧曹(佛教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2. 入籍程序
    要求出家者需通过身份审查,并经历至少一年的考察期,内容包括背诵佛经、学习沙弥戒律等。合格后举行剃度仪式,更换僧服,改姓“释”并获得法名。

三、文化影响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中提及“西游长安隶僧籍”,侧面反映了僧籍制度在当时的普及性。

四、相关制度
与僧籍配套的还有“度牒”制度,即官方颁发的出家资格证明,进一步强化宗教人员管理。

别人正在浏览...

挨满别裔不定积分不甚了了钞本瞋蛙持念殚褚得获登山越岭钓緍吊伤顶桩搤掔法语分擘服法高才捷足豪戚和会红丝疔厚恩悔寤饯幕结拜金殿警讯济农金屋之选狂死拉闲散闷两宫骊驾鳞漦利施龙章凤篆螺子黛闾落梅坞摹勒凝涩泥牛烹臛乔吉骑火茶青鸠劝耸辱知三过其门而不入商飇石箭跳帮厅屋同食透澈晚禾完足物方羡爱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