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風十愆的意思、三風十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風十愆的解釋

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四:貨、色、遊、畋;亂風四: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書·伊訓》:“敢有恆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恆于遊、畋,時謂淫風;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 宋 蘇轼 《骊山》詩:“三風十愆古所戒,不必 驪山 可亡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風十愆”是中國古代典籍《尚書·伊訓》中提出的概念,指三種惡劣風氣及其滋生的十種罪過,主要用于警示官員修身治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三風”指巫風、淫風、亂風,是官僚階層中盛行的三種不良風氣;“十愆”則是這三種風氣對應的十種具體罪愆:

  1. 巫風(2項):沉溺于“恒舞于宮,酣歌于室”(過度歌舞享樂)。
  2. 淫風(4項):貪戀“貨、色、遊、畋”(財物、美色、遊樂、田獵)。
  3. 亂風(4項):包括“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輕慢聖賢言論、拒絕忠告、疏遠長者、親近小人)。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此概念出自《尚書·伊訓》,是商朝名臣伊尹為訓誡太甲而作,強調官員若沾染其中任何一項,會導緻“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宋代蘇轼在《骊山》中亦引用此典,警示統治者:“三風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國。”

三、社會影響

四、現代啟示

“三風十愆”至今仍被引用,作為廉政文化和官員自律的警示,提醒公職人員戒除奢靡、腐敗與專斷之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風十愆

三風十愆是古代中國文人所使用的成語,意指不良的行為和錯誤的舉止。它由兩個成分組成:三風指的是三個不良的風俗習慣,而十愆則是指十個錯誤或過失。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三風:三 (三點水) 風 (風字旁)

- 十愆:十 (丨丨丨) 愆 (心字旁)

來源:

三風十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文中提到了“三者亡:酗,淫,盜”。這裡的“酗”指的是酗酒,與貪欲、暴力等不良行為有關;“淫”指的是淫亂、放蕩等道德敗壞的行為;而“盜”則是指行竊或侵占他人財物。

繁體寫法:

三風十愆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三風:䖵風

十愆:什愆

例句:

1. 小明在班級聚會上喝醉了,這是他犯的第一個三風。

2. 那個年輕人放蕩不羁,陷入了淫行的十愆之中。

組詞:

- 三言兩語

- 三思而行

- 千願萬願

近義詞:

- 三非四惡

- 十惡不赦

反義詞:

- 三德九善

- 十全十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