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田周圍取土修築的埂壩和繞田溝渠合成的道路與灌溉系統。《左傳·定公四年》:“是使之職事于 魯 ,以昭 周公 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蔔、史,備物、典策,官司、彜器。” 楊伯峻 注:“土田陪敦即《詩·魯頌·閟宮》‘乃命 魯公 ,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之‘土田附庸’,亦即《召伯虎簋》之‘僕墉土田’。附庸,或謂即《孟子·萬章下》‘不能五十裡,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之附庸。”參閱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三章第二節。
“陪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農田水利系統
指方田周圍由取土修築的埂壩和繞田溝渠共同組成的道路及灌溉系統。這一解釋多見于《左傳·定公四年》的注釋,楊伯峻等學者認為“陪敦”即“附庸”,與土地規劃相關,屬于周代井田制下的農田基礎設施。
土地增封的稱謂
在封建制度中,特指諸侯受封時額外增加的土地,引申為“裨補”之意。如《左傳》記載,魯國受封時獲賜“土田陪敦”,漢代毛亨注:“陪,增也;敦,厚也”,即通過增封土地以顯恩厚。
補充說明
兩種解釋看似不同,實則有内在關聯:前者側重具體農田結構,後者強調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分配。學者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進一步指出,“陪敦”可能反映了周代對諸侯國的土地管理與農業支持體系。建議參考《左傳》原文及權威注釋(如漢唐注疏)以深入理解。
陪敦(péi dū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陪”和“敦”兩個字組成。
“陪”字的部首是“阜”,總共有9個筆畫;“敦”字的部首是“攵”,總共有12個筆畫。
“陪敦”源于《左傳·宣公十年》篇,原意是“陪伴恭敬”。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現代漢語中表示“周密謹慎、恭謹有禮”的意思。
繁體字“陪敦”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即“陪敦”。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陪敦”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保持相似。
1. 他在公司工作時,一向以陪敦的态度深受大家的歡迎。
2. 在重要場合,必須要有陪敦的修養,不能隨意行事。
組詞方法主要有合成、衍生、轉譯、裝配、重疊、聯想等。根據詞義作用可組詞如:“陪同、陪伴、陪笑、陪葬、陪睡、陪同、陪嫁”等。
近義詞:恭敬、敦厚、恭順
反義詞:輕浮、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