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陪敦的意思、陪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陪敦的解釋

方田周圍取土修築的埂壩和繞田溝渠合成的道路與灌溉系統。《左傳·定公四年》:“是使之職事于 魯 ,以昭 周公 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蔔、史,備物、典策,官司、彜器。” 楊伯峻 注:“土田陪敦即《詩·魯頌·閟宮》‘乃命 魯公 ,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之‘土田附庸’,亦即《召伯虎簋》之‘僕墉土田’。附庸,或謂即《孟子·萬章下》‘不能五十裡,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之附庸。”參閱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三章第二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陪敦”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用法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陪”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重土也”,本義指附加的土堆,引申為增益、附屬之意(《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而“敦”在《爾雅·釋丘》中解釋為“丘一成為敦丘”,指層疊的土山,後衍生出厚實、督促等含義。二字組合成“陪敦”時,特指周代諸侯國附屬于王城的邊邑土地,屬古代封建制度中的特殊地理概念。

二、典制考據 據《春秋左傳注疏》記載,周天子分封諸侯時,“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其中“陪敦”指代低于諸侯都城、高于普通邑地的次級行政單位(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這種建制在《周禮·地官》中對應“都鄙”體系,承擔着拱衛核心城邑與調節土地分配的雙重職能。

三、詞義演變 隨着封建制度瓦解,“陪敦”一詞在秦漢後逐漸演變為泛指邊遠屬地。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今謂附庸之邑曰陪敦,猶存古義”,說明該詞在特定語境中仍保留着曆史含義的遺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陪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農田水利系統
    指方田周圍由取土修築的埂壩和繞田溝渠共同組成的道路及灌溉系統。這一解釋多見于《左傳·定公四年》的注釋,楊伯峻等學者認為“陪敦”即“附庸”,與土地規劃相關,屬于周代井田制下的農田基礎設施。

  2. 土地增封的稱謂
    在封建制度中,特指諸侯受封時額外增加的土地,引申為“裨補”之意。如《左傳》記載,魯國受封時獲賜“土田陪敦”,漢代毛亨注:“陪,增也;敦,厚也”,即通過增封土地以顯恩厚。

補充說明
兩種解釋看似不同,實則有内在關聯:前者側重具體農田結構,後者強調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分配。學者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進一步指出,“陪敦”可能反映了周代對諸侯國的土地管理與農業支持體系。建議參考《左傳》原文及權威注釋(如漢唐注疏)以深入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邦治國背水陣跛蹶簿子傳位除喪賜第單鮮甘嗜還轸河車何水部紅生黃鳥之旗轘刑桓友毀诽彙款堅蠶講書見官檢譜角觝腳戶角酒記傳嗟悔無及雞豚之息赳武姱嫮兩面讨好良晤貌望猛忽慜顧拈毫凝眸農業畔界棚籍潛名前聖潛修嚅動三翻四覆山吹扇迫審悉時帝肅谒踏五花跳幫完就丸粒萬年枝五馬六猴仙公香莎相诤崄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