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已的意思、三已的詳細解釋
三已的解釋
謂三度或多次罷官。語出《論語·公冶長》:“令尹 子文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唐 劉禹錫 《酬李相公喜歸鄉國自鞏縣夜泛洛水見寄》詩:“且無三已色,猶泛五湖舟。” 清 姚瑩 《與餘小坡書》:“夫不有身為貴卿,三已之不愠者乎!”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已的解釋 已 ǐ 止,罷了:學不可以已。死而後已。 表示過去:已經。事已至此。已往。業已。 後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已忽不見。 太,過:不為已甚。 古同“以”。 未 筆畫數:; 部首:己;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已”的漢語詞典釋義
“三已”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多次被罷免官職。該詞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和用法特點:
-
基本釋義:
- 謂三度或多次罷官。“三”在此處并非嚴格限定為确數三次,而是泛指多次、屢次;“已”意為停止、罷免、解除(職務)。合起來表示一個人多次被免除官職。這體現了古代官員仕途的起伏不定。
-
文獻出處與經典用例: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儒家經典《論語·公冶長》。原文記載:“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這裡講述了楚國令尹(宰相)子文多次擔任令尹之職,又多次被免職,但他能做到升遷時不喜形于色,罷免時也不怨恨。
- 此典故成為後世形容官員寵辱不驚、淡泊名利的典範,“三已”也因此固定為描述多次罷官經曆的特定詞彙。
-
用法特點:
- 古語色彩濃厚:“三已”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主要用于解讀古籍或進行相關文史論述時。
- 側重經曆描述:它強調的是官員在職業生涯中反複經曆被罷免這一事件的狀态或過程。
- 蘊含文化内涵:在使用時,常與“三仕”(多次任職)對舉,共同刻畫人物的仕途際遇和面對得失的超然态度,如《論語》中子文的例子。
“三已”意指多次被罷免官職,是一個源自《論語》、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古漢語詞彙。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員仕途中反複經曆免職的境況,并常與“三仕”并用,體現人物面對官職升降的豁達心境。其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局限于古籍解讀或文史研究領域。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三已”的詞條釋義為“謂三度或多次罷官”。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解釋“已”有“停止;完畢”義項,并引《論語》“三已之”為例句。
- 《論語·公冶長》(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子文“三仕”與“三已”的典故原文。
- 國學大師網站(www.guoxuedashi.com):可查詢《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相關詞條(注:此為線上工具書平台,非原始詞典出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三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基本解釋
指三度或多次被罷免官職,其中“三”為虛數,表示多次而非确指三次;“已”意為停止、解除(官職)。
2.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公冶長》中記載的楚國令尹子文的事迹:“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描述他多次任職和罷官時寵辱不驚的态度。
3.用法示例
- 唐代劉禹錫詩句:“且無三已色,猶泛五湖舟”。
- 清代姚瑩《與餘小坡書》中引用,強調對仕途起伏的淡然。
4.注意事項
- 與“上巳節”的混淆:提到“三已”又稱“上巳”,但此說法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為誤記。傳統節日“上巳”指農曆三月初三,與罷官含義無關,需注意區分。
5.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官員多次被罷免卻心态平狀态,或引申為對人生際遇的豁達态度。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文及曆代注釋(如、2、3)。
别人正在浏覽...
安徽省便幕博富撤警撐門面俦拟鋤耰洞鑒廢興鬥心眼兒埵防封姨剛镞缟纻顧及含風鲊黑瞳火米佳兒佳婦嘉糧将愛缰絡降錫監搜解骖推食積痗近來就貢舉衆恐悸誇衒窺度留置美美沒身不忘免臣名錄墓志裊絲漂浮披麻拷清治瓊管缺唇蘧甯勝殘壽比南山說七說八殊行伺釁聳惑邃奧宿師湯廚逃暑提綱外觀我躬五雲毫先發制人鮮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