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ticipate] 先下手取得主動,可以制服對方
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漢書·項藉傳》
先下手取得主動權,可以制服對手。《漢書·項籍傳》:“方今 江西 皆反 秦 ,此亦天亡 秦 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史記·項羽本紀》作“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 司馬貞 索隱:“謂先舉兵能制得人。”《隋書·李密傳》:“百萬之衆,一朝可集,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拉傅二公》:“不若先發制人,雖死猶生,亦可使繼之者易為功也。” 浩然 《豔陽天》第八七章:“ 馬之悅 這麼想着,沒等 蕭長春 說完最後一句話,馬上就開口,要來個先發制人。”
“先發制人”是中國古代軍事策略中的重要概念,現廣泛應用于生活、商業等領域。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漢書》記載項梁起義時采納此策,趁秦軍未穩時進攻獲勝;現代商戰中,蘋果公司通過iPhone率先定義智能手機市場,均為典型範例。
需結合實際情況判斷,過度使用可能引發反噬(如《三國演義》中董卓貿然進京反遭圍攻)。
先發制人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在對手未發動攻擊之前采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以保護自己或占據有利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先(現在的舊字部首十四編號)發(音)制(讠的舊字部首二十一編號)人(亻的舊字部首二十六編號)。
來源:《先發制人》最早見于《後漢書·楊阜傳》,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大公盡智,先發制人”之句。
繁體轉換:先發制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先髮制人。
例句:面對敵人的襲擊,我們必須先發制人,不能被動挨打。
組詞:先行先發、主動先發、迎頭先發。
近義詞:主動出擊、搶得先機。
反義詞:被動應戰、後發制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