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常備軍。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劄子》:“何謂今日之兵未善?古人之兵,以宿師為拙,以聚屯為病,不敢别異於民而特養之。”
(2).駐紮軍隊。 宋 陸遊 《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我師雖衆,功亦難必,而宿師於外,守備先虛。” 清 趙翼 《清流關》詩:“ 南唐 守 壽春 ,扼此作疊戶。宿師十五萬,警備嚴旗鼓。”
(3).老成博學之士。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當今内自京師,外至巖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必将憊精疲思,寫之冊書,磊磊明明,宣布萬世,固非淺陋小生所能道説而有益毫髮也。”
“宿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長期存在的正規軍隊,區别于臨時征召的兵力。宋代葉適在《上光宗皇帝劄子》中提到,古人認為常備軍(宿師)的維持方式不夠靈活,容易導緻資源浪費。這一用法強調軍隊的固定性和制度性。
表示軍隊在某地長期駐守。例如:
指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學者。宋代曾鞏在書信中以“宿師碩士”形容當時德才兼備的傑出人才,突顯其學術與德行兼備的特質。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及權威辭書定義,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差異。
宿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宀(mian,表示房屋)和師(shi,表示教師或學者)。宿師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宿泊在屋内的學者或教師。
宿師的部首是宀和師,其中宀是指房屋的部首,師是指教育和學術的部首。
宿師的拼音是sù shī。
宿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在古代,有些學者或教師沒有自己的住所,因此會宿泊在别人的房屋裡。這樣的住所被稱為宿師,以指代宿泊在屋内的學者或教師。
宿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宿師」。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有關宿師的古代字形,在甲骨文中用「宀」和「攵」組合而成。這種寫法表示一個人在房屋内進修學習的情景。
一些使用宿師的例句:
1. 少年時,我曾是一位宿師。
2. 在古代,有很多宿師與學生一起居住在書院裡。
宿師的一些相關組詞包括:宿舍、住宿、師長、教師。
宿師的一些近義詞是:導師、師傅、老師。
宿師的一些反義詞是:學生、門徒、弟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