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已的意思、三已的详细解释
三已的解释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唐 刘禹锡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诗:“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清 姚莹 《与余小坡书》:“夫不有身为贵卿,三已之不愠者乎!”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已的解释 已 ǐ 止,罢了: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 表示过去:已经。事已至此。已往。业已。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已忽不见。 太,过:不为已甚。 古同“以”。 未 笔画数:; 部首:己;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三已”的汉语词典释义
“三已”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多次被罢免官职。该词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用法特点:
-
基本释义:
-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在此处并非严格限定为确数三次,而是泛指多次、屡次;“已”意为停止、罢免、解除(职务)。合起来表示一个人多次被免除官职。这体现了古代官员仕途的起伏不定。
-
文献出处与经典用例: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儒家经典《论语·公冶长》。原文记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这里讲述了楚国令尹(宰相)子文多次担任令尹之职,又多次被免职,但他能做到升迁时不喜形于色,罢免时也不怨恨。
- 此典故成为后世形容官员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的典范,“三已”也因此固定为描述多次罢官经历的特定词汇。
-
用法特点:
- 古语色彩浓厚:“三已”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主要用于解读古籍或进行相关文史论述时。
- 侧重经历描述:它强调的是官员在职业生涯中反复经历被罢免这一事件的状态或过程。
- 蕴含文化内涵:在使用时,常与“三仕”(多次任职)对举,共同刻画人物的仕途际遇和面对得失的超然态度,如《论语》中子文的例子。
“三已”意指多次被罢免官职,是一个源自《论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古汉语词汇。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员仕途中反复经历免职的境况,并常与“三仕”并用,体现人物面对官职升降的豁达心境。其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局限于古籍解读或文史研究领域。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三已”的词条释义为“谓三度或多次罢官”。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已”有“停止;完毕”义项,并引《论语》“三已之”为例句。
- 《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子文“三仕”与“三已”的典故原文。
- 国学大师网站(www.guoxuedashi.com):可查询《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相关词条(注:此为在线工具书平台,非原始词典出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三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基本解释
指三度或多次被罢免官职,其中“三”为虚数,表示多次而非确指三次;“已”意为停止、解除(官职)。
2.出处与典故
源自《论语·公冶长》中记载的楚国令尹子文的事迹:“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描述他多次任职和罢官时宠辱不惊的态度。
3.用法示例
- 唐代刘禹锡诗句:“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 清代姚莹《与余小坡书》中引用,强调对仕途起伏的淡然。
4.注意事项
- 与“上巳节”的混淆:提到“三已”又称“上巳”,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权威来源,可能为误记。传统节日“上巳”指农历三月初三,与罢官含义无关,需注意区分。
5.现代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官员多次被罢免却心态平状态,或引申为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及历代注释(如、2、3)。
别人正在浏览...
安济桥保不准八徵宾籍奰屃菜籽油侧帽长关畴辰大保长玷捶独见扼据二唱覆护复兴刚讦革辛观觇挂轴怀愁皇父蒋光鼐践政结緑解酩计恨咭咶蕺蕺鲸舟筋疲力倦金指甲窘逼肯构快马溜撒劳恤笼口戏龙兹螺丝拐名贵凝碧判断词偏智破颜微笑任战沙饧射科夙慕夙夜舑舑统天通玄真人头家图财害命未了缘笑诮醯醢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