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唐 刘禹锡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诗:“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清 姚莹 《与余小坡书》:“夫不有身为贵卿,三已之不愠者乎!”
“三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指三度或多次被罢免官职,其中“三”为虚数,表示多次而非确指三次;“已”意为停止、解除(官职)。
源自《论语·公冶长》中记载的楚国令尹子文的事迹:“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描述他多次任职和罢官时宠辱不惊的态度。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官员多次被罢免却心态平状态,或引申为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及历代注释(如、2、3)。
三已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已经完成或者已经结束的意思。
三已的部首是又,总共有3个笔画。
三已的来源比较模糊,可能是由“己”演变而来的,但具体的起源尚不明确。
三已的繁体字是「三已」。
在古时候,三已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现代汉字标准规范中,三已的写法是没有变化的。
1. 他今天已经完成了工作任务。
2. 这本书已经印刷完毕,可以发行了。
三已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以下词语:
已经、已知、已久、已故等。
与三已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已经、已过、已毕、完毕等。
与三已意思相反的词语有未完成、未了、未毕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