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季劄 ﹞聘於 鄭 ,見 子産 ,如舊相識。與之縞帶, 子産 獻紵衣焉。”後因以“縞紵”喻深厚的友誼。亦指朋友間的互相饋贈。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餘與 子山 ,夙期欵密,情均縞紵,契比金蘭。”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授縞紵以托心,示茲誠之不謬。” 清 顧炎武 《過李子德》詩之四:“ 關 河 愁欲徧,縞紵竟誰親?” 李光 《友人劉競生續學保定詩以送之》:“縞紵慣交屠狗客,摴蒱忍逐牧豬奴。”
(2).白色生絹及細麻所制的衣服。《戰國策·齊策四》:“後宮十妃,皆衣縞紵,食粱肉。” 鮑彪 注:“縞,鮮色繪也。紵,檾屬細者。” 吳師道 補正:“縞,白也。”
“缟纻”是一個由“缟”和“纻”兩個漢字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單字和組合後的文化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缟(gǎo)
本義指未經染色的白色生絹,是古代一種精細的絲織品。例如《說文解字》釋為“鮮色也”,即素白鮮明的絲帛,常被用作貴重衣料或饋贈禮物。
纻(zhù)
指用苎麻纖維織成的粗布,古稱“纻衣”或“纻布”。因其質地堅韌且廉價,多用于平民衣物,但也因質樸的特性被賦予文化象征。
“缟纻”合稱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典故:春秋時吳國公子季劄出訪鄭國,贈予子産白缟帶,子産回贈纻衣,以示兩國交好。由此衍生出成語“缟纻之交”,比喻君子之間深厚而清白的友誼,強調以禮相待、不涉私利。
在古代詩詞中,“缟纻”常被借代:
如今“缟纻”一詞多見于文言引用或學術讨論中,多用于強調古典文化中的禮儀與交情,例如描述跨國文化交流時借“缟纻之贈”比喻互贈禮物的傳統。
拆分部首:糸 (mì, "silk")
筆畫:共12個筆畫
《缟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爾雅》中,用來指代絲綢上質地柔軟、光亮的部分。後來,這個詞的用法擴展到形容顔色。
繁體字為《縞纁》。
在古代,這個字的寫法相對簡單,僅包含兩個部分:“缶”和“糸”。
1. 她穿着一件缟絻色的旗袍,顯得十分優雅。
2. 這座古老建築的外牆繪有缟絻色的圖案,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
缟絻色、絲缟絻、缟絻綢、缟絻裙
乳白色、淺灰色、淡黃色
正紅色、深黑色、鮮豔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