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cription on the memorial tablet within a tomb] 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曰蓋,下層曰底,底刻志銘,蓋刻标題
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曰蓋,下層曰底,底刻志銘,蓋刻标題。亦指墓志上的文字。《新唐書·李栖筠傳》:“ 栖筠 見帝猗違不斷,亦内憂憤,卒,年五十八,自為墓誌。” 明 吳讷 《文章辨體序說·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記、埋銘》:“墓誌,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裡,用防陵谷遷改。埋銘、墓記,則墓誌異名。”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三》:“字亦作誌,則墓誌用之,墓誌或文或筆,體不一定。”
墓志是古代墓葬中用于記錄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其核心内容與形式可總結如下:
基本概念
墓志是放置在墓中的石刻,記載死者姓名、籍貫、生平事迹等内容,包含“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叙述生平(如姓名、官職等),銘則以韻文總結功績或表達悼念。
形制特點
墓志通常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蓋”,刻标題;下層為“底”,刻正文。這種形制自北魏後逐漸規範化。
起源
墓志的雛形可追溯至東漢(如《賈仲武妻馬姜墓志》),但學界存在争議:
演變與定型
曆史功能
墓志用于“防陵谷遷改”,即通過文字保存死者信息,避免因時間推移或地貌變化導緻身份失傳。
文化價值
墓志銘文是研究古代社會、家族世系、書法演變的重要資料。例如,北魏墓志的書法風格對後世碑學影響深遠。
墓志是融合曆史記錄、文學表達與書法藝術的特殊載體,其發展反映了古代喪葬制度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墓志内容或書法風格,可查閱考古報告或金石學專著。
《墓志》是一種古代中國文化中的紀念碑文,通常用于記錄墓地内葬者的生平事迹、家世背景、遺願等信息。墓志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不僅可以幫助後人了解逝者的生平,還可以為研究曆史和世系提供重要的資料。
《墓志》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土”和“言”,分别代表了與墓地相關的土地和記載的語言。根據《康熙字典》的錄入,墓志的總筆畫數為29畫。
墓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墓葬文化。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在墓地内設置石碑、木牌等用以标記墓主身份和紀念的碑文。隨着時間的推移,墓志逐漸演變為文化傳統,成為中國古代葬禮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墓志》的繁體字為「墓誌」。
在古時候,墓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墓志的字體和形狀會有所不同。然而,總體來說,墓志的寫法仍然保持了「墓志」這個基本的字形。
1. 研究者通過閱讀墓志,了解了這位古代文人的生平和成就。
2. 這塊墓志是為了紀念那位在戰争中犧牲的勇士。
1. 陵墓:指大型的墳墓或帝王的陵寝。
2. 碑志:專指用以記載事迹或紀念的碑文。
3. 紀念館:用來紀念名人、事件等的建築物。
1. 墓碑:類似于墓志,用于記錄葬者信息的石碑。
2. 骨灰盒:保存骨灰的容器,上面可以刻寫相關紀念或信息。
1. 考古:研究古代遺址、文物等的學科,相對于墓志來說,更注重發掘和研究遺迹。
2. 識字:對字詞的認識和理解,與墓志相比,側重于個人的學問修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