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墓志的意思、墓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墓志的解釋

[inscription on the memorial tablet within a tomb] 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曰蓋,下層曰底,底刻志銘,蓋刻标題

詳細解釋

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曰蓋,下層曰底,底刻志銘,蓋刻标題。亦指墓志上的文字。《新唐書·李栖筠傳》:“ 栖筠 見帝猗違不斷,亦内憂憤,卒,年五十八,自為墓誌。” 明 吳讷 《文章辨體序說·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記、埋銘》:“墓誌,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裡,用防陵谷遷改。埋銘、墓記,則墓誌異名。”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三》:“字亦作誌,則墓誌用之,墓誌或文或筆,體不一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墓志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的特殊文體形式,專為記錄逝者生平信息而設。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墓志指"埋于墓中記載死者姓名、籍貫、生平的石刻文字",包含墓志銘與墓志碑兩種載體形态。

從文體結構分析,《現代漢語詞典》指出墓志包含"志"與"銘"兩個部分:"志"用散文體記述死者世系、名諱、爵位及生平事迹;"銘"則以韻文形式表達悼念頌揚之情,這種韻散結合的文體格式自東漢時期形成固定範式。

考據《中國喪葬文化史》記載,墓志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趨于成熟,至唐代形成官方規制:尺寸規格方面,一品官員墓志可達三尺見方,字體選用需符合禮部頒定的書體規範;内容書寫必須包含卒葬日期、葬地風水、家族世系等核心要素。

現存的早期實物佐證可見洛陽出土的東漢賈仲武妻馬姜墓志,該志文完整記載了墓主的出嫁年齡、子嗣狀況及守節經曆。碑刻研究專家在《碑刻文獻學通論》中強調,這類實物文獻具有補正史書缺漏的學術價值,如《魏書》《北史》等正史中的職官記載,常需借助墓志銘文進行校勘。

從文化傳播角度看,《中國古代石刻研究》統計數據顯示,現存北魏至唐代墓志拓片逾五萬件,其中洛陽龍門石窟藏志、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品最具代表性。這些墓志文書不僅承載着個體生命史,更折射出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書法演變及宗教信仰等深層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墓志是古代墓葬中用于記錄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其核心内容與形式可總結如下:

一、定義與結構

  1. 基本概念
    墓志是放置在墓中的石刻,記載死者姓名、籍貫、生平事迹等内容,包含“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叙述生平(如姓名、官職等),銘則以韻文總結功績或表達悼念。

  2. 形制特點
    墓志通常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蓋”,刻标題;下層為“底”,刻正文。這種形制自北魏後逐漸規範化。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
    墓志的雛形可追溯至東漢(如《賈仲武妻馬姜墓志》),但學界存在争議:

    • 秦代刑徒磚瓦刻有簡略身份信息,被部分學者視為最早墓志。
    • 三國時期曹操推行薄葬,禁立墓碑,促使墓志逐漸替代墓碑功能。
  2. 演變與定型

    • 南北朝:墓志形制固定為方形,内容趨于完整,并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如魏碑體)。
    • 隋唐:墓志進入鼎盛期,内容更豐富,且兼具史料價值,如《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詳細記載家族背景與個人品德。

三、作用與意義

  1. 曆史功能
    墓志用于“防陵谷遷改”,即通過文字保存死者信息,避免因時間推移或地貌變化導緻身份失傳。

  2. 文化價值
    墓志銘文是研究古代社會、家族世系、書法演變的重要資料。例如,北魏墓志的書法風格對後世碑學影響深遠。


四、著名實例


墓志是融合曆史記錄、文學表達與書法藝術的特殊載體,其發展反映了古代喪葬制度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墓志内容或書法風格,可查閱考古報告或金石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鷩毳碧香參總孱顔茶鏽錯訛厝懷大禮堂二蛋忿邑幹本肐落盥饋痼瘵還相寒霜穢荟焦僥計伐稱勳鲸吼巾鞲旌直酒容老玉米良言立慬流暢沒後目别彙分囊裝襁抱啟丐輕螺栖約衢逵群芳融風宂散睿聽儒籍僧單山搖地動沙衍史不絕書市場調節價詩籌收購價說朝南話司刑聽說萬乘偎傍無感相合廂嵌閑耍小過節兒小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