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上唇缺損。一名兔唇。《淮南子·說山訓》:“孕婦見兔,而子缺唇。” 漢 焦贛 《易林·訟之複》:“蹇兔缺唇,行難齒寒。”
“缺唇”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先天性上唇或下唇部分缺損的畸形,俗稱“兔唇”。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嘴唇(通常為上唇)存在縱裂或缺損,常伴隨颚裂。該詞在《淮南子》《易林》等古籍中已有記載,如“孕婦見兔,而子缺唇”(《淮南子·說山訓》),反映了古代對先天畸形的觀察。
醫學名稱
現代醫學稱為“唇裂”,屬于先天性面部畸形,可能與遺傳、孕期環境因素有關。
古代記載
漢代文獻已描述此病症,并嘗試用麻藥、絲線縫合等方法治療,如《鮑氏驗方新編》記載的手術步驟。
現代醫學
目前主要通過矯正修補術治療,術後需注意恢複護理(如避免大笑、說話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手術細節,可參考《淮南子》《中醫詞典》等來源。
《缺唇》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因為先天或後天原因,嘴唇部分或全部缺失的情況。
《缺唇》的拆分部首為“⺍”(口字底)和“口”(口字頭),共計7畫。
《缺唇》一詞是簡體漢字,來源于古代的象形文字。“缺”表示不完整或缺失,“唇”指的是嘴唇。
在繁體字中,“缺”保持不變,而“唇”則在“口”的右邊多加了一個“辰”字旁,形成“缺 唇”。繁體字中的“缺唇”與簡體字中的寫法在形狀上稍有差異。
在古代,關于“缺唇”的詞語并沒有明确的寫法。然而,根據研究,可以知道古時候的人通過描述口型或使用部首與偏旁來表示“缺唇”這一概念。
1. 孩子出生時,醫生發現他患有先天性缺唇。
2. 這位演員的缺唇并沒有影響她在舞台上的表演。
組詞:唇形(形狀像嘴唇的)、唇膏(用于塗抹在唇部的化妝品)、唇語(通過嘴唇動作和表情進行交流的語言)。
近義詞:唇裂(指嘴唇的裂縫,一種先天性畸形)。
反義詞:完整、健全(與缺唇相對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