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伺釁的意思、伺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伺釁的解釋

亦作“ 伺舋 ”。尋找可乘之機。《魏書·程駿傳》:“ 拾夤 僥倖於西南,狂虜伺舋於漠北。”《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今 康寧 在南,伺釁而動。” 清 譚嗣同 《仁學》二十:“伺釁劫奪焚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伺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窺伺可乘之機或等待時機進行攻擊、挑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語義解析

  1. 伺機而動: 重點在于“等待時機”。行為主體處于潛伏、觀察狀态,一旦發現對方的弱點(釁隙),便立即采取行動。例如:

    “夷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伺釁 而動,實難為防。” (《晉書·王羲之傳》)

    • 此處指外族像豺狼一樣貪得無厭,會時刻尋找中原王朝的破綻(釁)并等待時機(伺)發動攻擊。
  2. 制造事端: 在某些語境下,“釁”也包含主動挑起事端的意思。“伺釁”有時也隱含尋找或制造借口以發動攻擊。例如:

    “恐其伺釁 生事,侵擾邊疆。” (古籍中對邊患的描述)

    • 指擔心對方會尋找或制造借口(釁),趁機(伺)挑起沖突。

三、古籍典源與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史書、奏章、政論中,常用來描述: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對“伺釁”的釋義為“窺伺可乘之隙”。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1998): 收錄“伺釁”,釋義同《漢語大詞典》。
  3. 古籍用例: 如《晉書》、《資治通鑒》等史書中均有“伺釁”出現,用于描述軍事、政治上的伺機行為。

四、總結

“伺釁”是一個具有策略性和攻擊性的動詞,生動描繪了一種潛伏觀察待或制造漏洞,以期在最佳時機發起行動(通常是攻擊性或破壞性行動) 的行為模式。它深刻反映了古代政治、軍事鬥争中的謀略思想。

(注: 由于“伺釁”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作為文言詞彙理解。權威詞典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古籍用例則源自正史記載。具體鍊接可參考權威線上辭書平台如漢典國學大師的相關詞條查詢,或查閱上述紙質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伺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ì xìn(部分資料中誤注為“cì xìn”,但根據權威來源,正确發音應為“sì xìn”),其核心含義是“尋找可乘之機”,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拆解:
    • “伺”:指暗中觀察、等待時機,如“伺機而動”。
    • “釁”:本義為嫌隙、争端,引申為可被利用的漏洞或矛盾。
  2. 整體含義:指通過觀察對方的弱點或漏洞,伺機采取行動,或主動制造挑釁以引發沖突。

二、引證與用法

  1. 古籍例證:
    • 《魏書·程駿傳》提到“狂虜伺舋于漠北”,指外敵窺探中原的防禦漏洞。
    • 《資治通鑒》中“今康甯在南,伺釁而動”,強調等待時機發動攻擊。
  2. 現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暗中觀察并利用他人弱點,或通過挑釁刺激對方暴露破綻。

三、近義詞與關聯詞


四、使用場景

  1. 曆史軍事:如“敵軍伺釁邊境,意圖入侵”。
  2. 人際沖突:如“他言語刻薄,常伺釁激怒他人”。
  3. 策略分析:強調主動尋找或制造機會,如商業競争中的“伺釁搶占市場”。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成語(如“觀釁伺隙”),可參考《資治通鑒》或《魏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冠厘纓奔北表聞逼氣拆字格騁伎重提舊事當不過等頭的語分羹服席拂袖公甫弓子管城穎龜龍片甲寒韻轟隆隆鴻體幻師混天撩日講親尖銳尖酸刻薄燼骨搢樸近葉酒神揆理闊老了不起骊姬麗谯利澤嵂崒迷湯募役濃醇纰妄千金弊帚挈挈清蘇齲攣群見散參僧律神瀵眚妖宿服陶津條序透明體退讓托承亡親勿慮暇曠想前顧後顯親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