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徽省的意思、安徽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徽省的解釋

别稱“皖”。在中國中東部、長江下遊及淮河中遊。面積1402萬平方千米。人口5999萬(1995年)。清初為江南省,後分置安徽省。省會合肥。北部和長江沿岸為平原,餘為山地、丘陵,以黃山最著名。主要湖泊有巢湖。從南向北由 * 帶濕潤區向暖溫帶半濕潤區過渡。主要工業有煤炭、鋼鐵和煉銅。中國重要煤炭基地。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商品糧産區。茶葉、油菜籽、黃紅麻産量居全國前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徽省是中國華東地區省級行政區,名稱源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的行政區域調整。據《中國地名語源詞典》記載,“安徽”二字取自境内安慶府與徽州府的首字組合而成,寓意兩地文化交融與地理關聯,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重要的文化發源地之一。

在地理範疇上,安徽省地處東經114°54′至119°37′、北緯29°41′至34°38′之間,總面積14.01萬平方公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全省現轄16個地級市,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等,省會為合肥市。地形呈現“三山一原”特征,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構成,境内有長江、淮河兩大水系貫穿。

曆史沿革方面,安徽省域在春秋時期屬吳、楚兩國,西漢時期設立廬江郡、九江郡等建制。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述,現行省域範圍于清初江南省分治後逐漸形成,民國時期正式确立為省級行政區。省内保存有壽縣古城牆、徽州古民居群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印證了其作為南北文化過渡帶的曆史地位。

文化内涵層面,安徽省承載着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三大文化體系。其中徽商文化以明清時期徽州府商人群體為核心,形成了“賈而好儒”的獨特商業倫理,相關研究可見《徽州文化研究》學術專著。黃梅戲、徽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被列入國家級名錄,黃山、西遞宏村等世界遺産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人類共同文化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

安徽省是中國華東地區的省級行政區,簡稱“皖”,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特征:

一、名稱由來

  1. 省名來源:取安慶府(今安慶市)與徽州府(今黃山市歙縣)的首字組合而成。
  2. 簡稱“皖”: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及春秋時期的古皖國得名。

二、地理特征

三、行政區劃與人口

四、經濟與文化

五、曆史沿革

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江南省分置建省,延續至今。

(注:低權威性網頁中關于“管理混亂”的描述與實際情況無關,已排除。如需完整數據,可參考政府官網或權威統計年鑒。)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白墨瘢痏頒行包孕比事博雞操行禅魔沉澱磁羅經大曆點射東金西木凡費肥松伏擊戰服勞高狷隔二偏三葛溝工作者枸槽子毫分縷析近故機泉極武窮兵谲謀俊耆砍頭阃政來自連明連夜燎徹寠數鳴鞘霹靂碪品嘗旗布星峙切憂輕雲日馮掃除天下沙狐賞赉沙汰畲耕神虬實福搜吟素殼縮卻條職望見菵米物師下嗑子象谷消兵螇蝷